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巴伐利亞州通過扶持重點行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一躍成為德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首府慕尼黑與巴黎、倫敦并稱為歐洲三大高科技產業基地。2006年中起,巴州開始實施產業集群政策,以更好地推動產學研合作,促進相關產業集群化發展,繼續保持現有競爭優勢。本文整理報回了該政策的實施背景、特點及效果,并就我如何發展產業集群提出了初步建議。
一、實施背景及目標
經濟全球化大潮中,發展中國家以成本優勢、市場潛力等對巴州形成巨大競爭,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則對其高科技優勢帶來挑戰。為了應對上述挑戰,巴州政府2004年起醞釀出臺產業集群政策,多次與行業協會、重點企業、大學及科研機構座談,全面盤點產業現狀、研發資源、競爭優勢及不足等。通過調研巴州政府認識到,該州研發實力強,汽車、電子、生物工程等行業已形成集群雛形,產學研合作愿望強烈,但缺乏相應機制促進其合作,實施產業集群政策有助于促進集群深化、增強核心競爭力。
2006年2月,巴州政府決定在“巴伐利亞創新聯盟”框架下實施產業集群政策,并于當年中出資5000萬歐元扶持以下19個產業和技術領域的發展:(一)高科技產業集群,包括生物工程、航空航天、衛星導航、信息與通訊技術、環保和醫療技術;(二)生產型產業集群,包括汽車業、化工、電子元件與傳感技術、食品業、木制品生產與森林開發、金融服務業、媒體行業、能源技術、鐵路技術、物流;(三)綜合技術集群,包括納米技術、微電子與自動化以及新材料。考慮到集群政策在較長時間段內才能產生效果,初步確定第一期為5年,之后進行系統評估并動態調整。該政策有三大目標:加強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高創新活力;建立專業供應商網絡,便于企業就近獲得資源,降低采購成本,獲得高素質員工,加快同一產業鏈企業之間的合作,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通過資源網絡化,增強企業對巴州的認同感,增強巴州集群品牌號召力。
二、主要特點
(一)從客觀條件、地區均衡發展等方面統籌規劃,確定以大城市為核心、輻射周邊地區的布局。巴州汽車業、電子、化工等行業形成了幾家跨國公司為核心的多核式產業集群,環保業等形成了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網狀集群,上述集群集中在慕尼黑、紐倫堡等大城市。巴州政府既考慮到地區發展的不均衡,防止相對落后及農村地區被邊緣化,同時充分考慮行業發展情況和現有優勢,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資源、人力、市場等優勢,發揮其輻射能力。巴州產業集群集中在5大城市,其中慕尼黑及周邊地區9個、紐倫堡地區6個、奧格斯堡2個、雷根斯堡和維爾茨堡各1個。
(二)完善管理機構設置,實行企業化運作。每個產業集群均由專門成立的集群辦公室負責,其注冊形式為非盈利性協會。集群辦公室按照企業模式進行管理,全體大會為最高全力機構,任命代言人(Clustersprecher)、總經理等人員。代言人為榮譽職務,由經濟界或科學界知名人士擔任,負責制訂產業集群的宏觀發展戰略,利用其個人影響和交際網絡為集群服務。總經理為專職人員,負責日常管理,有2至5名工作人員,主要職責為:推動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對話平臺,鼓勵集群內企業的合作,協調防止出現內部競爭;倡導并推動合作項目,協助獲得歐盟、德聯邦政府和巴州政府的資助;與巴州投資促進局合作,促進開展國際業務。
(三)政府間接參與、實施有效監督。巴州政府間接參與集群的創建與發展,履行中間人、促進者和組織者的職能,不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而是為其創新發展提供支持與激勵,促進有關行業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良性發展。集群辦公室對巴州政府主管部門負責,涉及幾個部門的,對各部聯席會議負責。每一至兩個月集群總經理到主管部委通報情況,每半年代言人與各部部長進行會晤。同時,政府資金嚴格限定于管理機構的人員支出,集群辦公室制訂年度報告,對資金使用科目、業務開展等情況進行說明。
(四)通過會費分級管理等做法,鼓勵科研機構和中小企業參與。產業集群采取降低會費、費用減免等措施,提高商協會、企業及研究機構的參與積極性。以環保產業集群為例,工商會、手工業協會為常規會員,年費按其會員企業數量分為500歐元和1000歐元兩檔;企業會員按雇員人數繳納會費,雇員不足10人的為150歐元,50人以下的為500歐元,不足500人的為1000歐元,超過500人的為2500歐元;科研機構為支持會員,全部免交會費。
三、服務模式與實際效果
(一)加強資源整合,建立由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商協會以及融資和咨詢機構組成的網絡。巴州產業集群實行開放式管理,在巴州注冊的企業均可申請參加,目前會員總數已超過6萬家。產業集群同時緊緊依托現有網絡,將巴州投資促進局(InvestinBavaria)、各創業中心以及各地區、城市的高新區連成網絡。原先的產業促進機構也被吸納進來,以汽車集群為例,擁有寶馬、奔馳、大眾等12家整車生產企業和1800多家配件企業的巴州汽車配件工業創新與合作倡議(BAIKA)負責其管理,位于該州北部的汽車配件企業園區也是其會員機構。
(二)舉辦各類信息交流活動,促進研發、融資等合作。巴州產業集群政策實施1年半以來,累計舉辦論壇、研討會、碰頭會等活動700多場,參加人員超過4萬人次,其中250多場在農村地區舉辦,參加人員超過2萬人次。許多集群的做法頗有創意,受到企業的好評。如金融產業集群對會員企業的研究項目實行招標,鼓勵大學或研究機構投標;新材料集群發起聯合研究項目,在碰頭會上為大學發布研究成果。由于許多中小企業沒有自己的研發部門,上述活動有利于啟發創新思路,協助優化生產與物流工藝。各集群辦公室免費提供投資促進政策和融資咨詢,協助企業快捷地在當地找到供應商、客戶和高素質員工。
(三)通過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加強公共信息服務。各集群都成立了網站,介紹行業動態和市場走勢,還建立網上展示平臺,免費刊登企業信息及合作愿望。集群網站與巴州投資促進局、國際關系公司等建立了鏈接,巴州經濟部網站上也專門設立了產業集群政策板塊,介紹其實施背景及發展情況。通過加強信息服務實現了資源優化組合和共享,加大了為企業服務的力度。
(四)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合作。集群辦公室組織會員參加德國聯邦政府和巴州政府補貼的海外專業展會,通過聯合參展、展臺拆分等方式降低費用。同時,率領會員企業參加海外專業會議,如在西班牙舉辦的2008年歐洲生物技術春季會議上,鼓勵企業進行對口會談、到外國企業實地參觀,探討合作機遇。在雙方政府的努力推動下,巴州信息與通訊技術集群與巴黎大區信息化技術競爭集群(WettbewerbspolSystematicParisRegion)簽署了合作協議,聯合開發可編程微處理器。
巴州實施產業集群政策雖然時間不長,但效果比較明顯。首先,該政策給巴州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應,進一步加強了本地化的產業氛圍和產業綜合競爭力。僅信息技術等5個集群就促成了50多個合作項目。2007年巴州新增就業崗位11.5萬個,失業率降到5%,集群政策功不可沒。其次,巴州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在德國聯邦教研部舉辦的“2021年生物工程”大賽中,巴州生物技術集群的“白色”生物技術獲得500萬歐元大獎;2007年德聯邦政府舉辦全國超級集群競賽,巴州有關機構遞交了8份申請,在各州中居第一位。再次,集群政策已成為巴州宣傳生產與研發基地優勢的重要依據,吸引了更多投資,促進了集群的良性發展,并帶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2007年,僅日本企業就在該州投資了10個項目。最后,巴州集群品牌號召力不斷增強,該政策引起了歐盟的重視,歐洲復興信貸計劃(EFRE)于2007年9月為其提供2000萬歐元資金,慕尼黑大區以外的科研機構和中小企業均可通過集群代言人提出申請。
通過實施產業集群政策,巴州將在汽車業、信息通訊業、生物技術、金融業和媒體業進一步加強國際競爭力,航空航天、環保等已經在德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發展前景良好,食品業、木制品生產與森林開發等形成產業集群的可能性很大。而在納米技術、微電子等綜合技術領域,巴州如能充分發揮研發潛力,很可能占領競爭先機,為長期保持科技領先優勢創造條件。
四、對我借鑒意義
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已經形成了一批個性鮮明的產業集群,塑造了多個頗具影響力的集群品牌。但我國產業集群集中在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工制造領域,處于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為進一步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提升我國綜合競爭能力,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大資源整合力度,促進產業規模發展。“十一五”規劃已明確要求進一步推動產業群的發展。今后應加強統籌規劃,引導各地區依托自身地理和產業優勢,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協作、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二)逐步探討從產業支持政策向集群政策轉變。加入WTO以后,很多優惠政策逐步取消,開發區似應定位向產業集群區轉變。為此,應制定以促進產業集群為核心內容、面向中小企業的政策體系,推動傳統園區向集群經濟的轉變。
(三)針對不同特點制定適當的集群發展戰略。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程度差異大,處于發育期的企業應力爭作大作強,為打造集群品牌做準備;處于成熟期的企業應著力擴大龍頭企業的知名度,帶動產業集群品牌化,提升產業集群的綜合競爭力;處于升級期的企業要加強技術創新,形成核心價值,進一步融入國際產業鏈,并不斷推動基于知識和創意的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形成。
(四)加強政府的引導、管理和監督。建議參照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做法,實施政府引導、行業協會參與、企業與研究機構為主體的發展模式,推進集群品牌經營管理的升級。政府可提供部分起步資金,并監督其使用范圍。同時注意打破地方利益驅動,逐步改城市、地區招商為集群化招商推介,提高產業集群的整體影響力。
(五)不斷推動與海外產業集群的合作。我國產業集群發展受到資源、環境、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制約,與國外產業集群結成同盟關系,可以彌補資金匱乏、人才不足、技術短缺等問題,同時還可以依托其技術、管理模式和知名度提升我國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