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群概況
2011年11月,海西州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創新型鹽湖化工產業集群被科技部正式批準列入了首批41家國家級試點培育單位,這是西部地區唯一入圍的非國家級高新區內的產業集群試點單位,也是科技部對口支援青海藏區的重要舉措。科技部的支持和重視,使得鹽湖循環經濟加速發展。截止2013年底,集群企業498家,鹽湖集群規模以上企業達到42家,實現工業增加值完成426.7億元,主導產業增加值106.9億元,授權專利30項。依托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一區四園”這一載體,格爾木、大柴旦、德令哈、烏蘭等工業園區日趨形成特色鮮明、分工合理的產業格局,鹽湖特色產業集群配套產業初步形成。鹽湖特色產業集群實現了企業內部層面、企業之間、園區之間配套及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與西寧(國家)技術經濟開發區之間配套四個層面的協作關系。
目前,集群已擁有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技術創新聯盟;7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企業孵化器、3家國家創新型企業(其中創新型企業2家,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 、7家高新技術企業等企業創新平臺、3家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11家省級科技型企業。
集群建設單位認真落實《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指南》精神,根據柴達木鹽湖資源稟賦和和開發現狀,全面實施以鉀鹽開發為主線,以鎂、鋰、硼、鍶等綜合利用為核心的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戰略,逐步形成以鉀礦資源開發為龍頭,鎂、鋰等資源綜合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集群通過引進、消化先進技術和設備,對電解金屬鎂、鎂合金、阻燃劑氫氧化鎂及MTO等關鍵技術和接點技術進行攻關創新并取得重大突破。融合油氣化工、煤化工,建設規模合理匹配的耗氯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提高綜合利用能力和經濟效益。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成公共科技創新平臺,全面提高科技支撐和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扶持鹽湖特色科技型企業發展。到2015年末,力爭實現總產值1000億元。
柴達木地區鹽湖資源類型有氯化物型、硫酸鹽型和混合型,鹽湖中主要成分為鈉、鎂、鉀鹽,還伴有硼、鋰、銣、銫、鍶等微量元素,根據鹽湖資源類型和特點,確定綜合利用的技術方案和產業集群建設方案。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察爾汗鹽湖為主的氯化鉀生產和鎂資源綜合利用,以東西臺為主的鋰鹽開發格局,未來還將強化技術開發、引進和消化,大力開發硫酸鹽型鹽湖生產硫酸鉀和硫酸鉀鎂肥,提高鋰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壯大鉀肥基礎產業,擴大氯化鉀生產規模的同時,豐富鉀肥品種,重點發展硫酸鉀、硫酸鉀鎂肥。實現提鉀老鹵的規模化利用,建設金屬鎂、鎂系合金、氫氧化鎂阻燃劑和氧化鎂系列產品生產基地;擴大碳酸鋰產能,延伸鋰鹽精細產品和鋰電池材料。天青石資源開發產品結構升級,以與鹽湖資源開發的融合和關聯技術開發為先導,突破天青石資源開發生產工業碳酸鍶的單一模式,加快氯化鍶、高純碳酸鍶、氫氧化鍶等精細產品和金屬鍶、鍶合金、鈦酸鍶、鍶鐵氧體和晶須等功能材料開發和生產。穩步發展“兩堿”和氯酸鹽產業,擴大純堿生產規模,加快燒堿產業發展。積極發展鹽湖特色新興材料產業,集成鹽湖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產業的鎂、鋰、硼、鍶等原料優勢,建設鹽湖特色新材料產業基地。
依據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繼續做大做強鉀肥產業,著力打造鎂鹽產業,重點培育鋰鹽產業,穩步拓展鈉鹽和“兩堿”產業,加快發展鍶鹽產業,逐步壯大硼化工產業,延伸產業鏈。
以平衡鹽湖化工副產氯氣、氯化氫氣體為主線,重點發展聚氯乙烯、氯化聚氯乙烯、甲烷氯化物、氯磺酸、磺酰化系列產品及產業群,建成全國新興聚氯乙烯生產加工基地及氯(氣)鹽產品生產基地。
圍繞鹽湖資源綜合利用、配套產業發展和產業鏈延伸,做好生產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到2015年,高新企業數由目前的3%增加到20%;科技型企業由目前的5%增加到50%。 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增加到3家以上;省級技術研發中心增加到8家以上,建成柴達木科技創新園等一批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管理高效、專業配置合理科技創新服務機構及公共科技服務平臺。
二、 集群產業鏈
擴大鹽湖鉀資源開發的途徑
以水氯鎂石為原料的鎂綜合利用產業鏈
高鎂鋰比鹽湖鹵水鎂鋰分離工藝流程及鋰材料深加工產業鏈
天青石資源開發及深加工產業鏈
重點發展的鎂鋰硼新材料產品
“兩堿”和氯酸鹽產業鏈
有機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
三、集群圖片
創新型鹽湖產業集群啟動儀式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05034026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27號院 郵編:100036 聯系電話:010-68209024 傳真:010-682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