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德國工業4.0”和中國智能制造強強聯合的研究平臺,此次成立的上海交大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制造項目中心將推動臨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制造中心、打造全球協同的科技創新區,助力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進程。
市科委主任張全表示,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上海交通大學和臨港管委會強強聯合,共同打造智能制造研發與轉化平臺,推進學界和產業界深入合作,對于上海的智能制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將為上海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帶來更多的空間和機遇。
張全指出,當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我們將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化區域創新生態,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努力成為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圍繞產學研合作的關鍵環節,打造一批研發與轉化的新型平臺機構,推動優質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一步加大合作交流力度,不斷探索新型產學研合作模式,促進國內外協同創新,形成各類主體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
上海臨港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杰表示,臨港管委會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制造項目中心在臨港的高水平運營和發展,從政、產、學、研、金、服、用等各個方面,為各類企業整合資源、搭建平臺,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政策服務體系,共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城市高水平建設。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全稱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成立于1949年,以德國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約瑟夫·弗勞恩霍夫的名字命名,總部位于慕尼黑,致力于面向工業的應用技術研究。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是全球最大、最高水平的應用科研機構,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為成功的非盈利共性技術研發機構,世界上最高效的技術轉移機構,為德國工業提供了強大的創新驅動力,是德國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員。據2016湯森路透發布的全球最具創新力政府研究機構25強榜單,法國原子能與可替代能源委員會、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在該榜單上名列三甲。
此次落戶臨港的項目中心秉承了弗勞恩霍夫協會非營利性、行業共性技術研發與服務、避免技術轉化獨占性的宗旨,針對工業4.0最前沿、核心技術開展公共研發,對汽車、航空航天、造船等各行業國家骨干企業、中德合資企業開展廣泛的工業4.0共性技術服務。通過一年時間的籌備建設,項目中心已經具備了全球領先的工業4.0的研究環境和科研隊伍,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
目前,項目中心已初步建成了中德“未來智造體驗中心”,這是一條面向未來制造模式、能夠充分體現目前德國工業4.0和中國智能制造領先水平的演示生產線,全面詮釋智造概念,展現未來車間場景,體驗人機環境互動。目前,中德聯合團隊已突破一系列工業4.0、智能制造前沿、共性技術,包括信息物理系統制造總線、實時數字孿生系統、人工智能互動糾錯裝配、人機共融協作制造系統等。
此外,項目中心還與上海市重點企業、中德合資企業、外資企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和總體解決方案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了企業咨詢、政府智庫和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功能,積極借鑒和深化了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成功的產學研轉化研發模式。
據了解,項目中心將以建設全球頂尖的智能制造研究機構為目標,正式成立之后將主要圍繞五個方面開展工作:進一步完善“未來智能體驗中心”演示線,建成全球最先進的工業4.0和智能制造研究基地;圍繞智能工廠規劃、信息物理系統、數字孿生技術、人工智能裝配以及人機共融制造等五個研究方向,開展智能制造前沿技術研究;建設上海市智能制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的“共性技術服務信息物理云平臺系統”,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技術服務;開展工業4.0和智能制造戰略研究,探索工業4.0、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和路線,關注國內外智能制造企業的最新動向,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關鍵技術支持;開展工業4.0和智能制造國際人才教育和培訓,建立中德雙方人員交流互訪機制,形成涵蓋教師、學生、工程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的多方位、多層次高端人才教育培訓體系,為智能制造從政策制定、到技術研發乃至工程應用的整個建設發展過程,提供全方位、源源不斷的人才、技術和體制支持。3月26日,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正式合約,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依托上海智能制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在臨港地區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制造項目中心(以下稱“項目中心”),圍繞智能制造和工業4.0前沿技術開展深入合作研究。這是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正式批準的第1個、全球第10個項目中心。
作為“德國工業4.0”和中國智能制造強強聯合的研究平臺,此次成立的上海交大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制造項目中心將推動臨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制造中心、打造全球協同的科技創新區,助力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進程。
市科委主任張全表示,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上海交通大學和臨港管委會強強聯合,共同打造智能制造研發與轉化平臺,推進學界和產業界深入合作,對于上海的智能制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將為上海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帶來更多的空間和機遇。
張全指出,當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我們將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化區域創新生態,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努力成為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圍繞產學研合作的關鍵環節,打造一批研發與轉化的新型平臺機構,推動優質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一步加大合作交流力度,不斷探索新型產學研合作模式,促進國內外協同創新,形成各類主體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
上海臨港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杰表示,臨港管委會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制造項目中心在臨港的高水平運營和發展,從政、產、學、研、金、服、用等各個方面,為各類企業整合資源、搭建平臺,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政策服務體系,共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城市高水平建設。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全稱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成立于1949年,以德國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約瑟夫·弗勞恩霍夫的名字命名,總部位于慕尼黑,致力于面向工業的應用技術研究。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是全球最大、最高水平的應用科研機構,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為成功的非盈利共性技術研發機構,世界上最高效的技術轉移機構,為德國工業提供了強大的創新驅動力,是德國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員。據2016湯森路透發布的全球最具創新力政府研究機構25強榜單,法國原子能與可替代能源委員會、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在該榜單上名列三甲。
此次落戶臨港的項目中心秉承了弗勞恩霍夫協會非營利性、行業共性技術研發與服務、避免技術轉化獨占性的宗旨,針對工業4.0最前沿、核心技術開展公共研發,對汽車、航空航天、造船等各行業國家骨干企業、中德合資企業開展廣泛的工業4.0共性技術服務。通過一年時間的籌備建設,項目中心已經具備了全球領先的工業4.0的研究環境和科研隊伍,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
目前,項目中心已初步建成了中德“未來智造體驗中心”,這是一條面向未來制造模式、能夠充分體現目前德國工業4.0和中國智能制造領先水平的演示生產線,全面詮釋智造概念,展現未來車間場景,體驗人機環境互動。目前,中德聯合團隊已突破一系列工業4.0、智能制造前沿、共性技術,包括信息物理系統制造總線、實時數字孿生系統、人工智能互動糾錯裝配、人機共融協作制造系統等。
此外,項目中心還與上海市重點企業、中德合資企業、外資企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和總體解決方案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了企業咨詢、政府智庫和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功能,積極借鑒和深化了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成功的產學研轉化研發模式。
據了解,項目中心將以建設全球頂尖的智能制造研究機構為目標,正式成立之后將主要圍繞五個方面開展工作:進一步完善“未來智能體驗中心”演示線,建成全球最先進的工業4.0和智能制造研究基地;圍繞智能工廠規劃、信息物理系統、數字孿生技術、人工智能裝配以及人機共融制造等五個研究方向,開展智能制造前沿技術研究;建設上海市智能制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的“共性技術服務信息物理云平臺系統”,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技術服務;開展工業4.0和智能制造戰略研究,探索工業4.0、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和路線,關注國內外智能制造企業的最新動向,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關鍵技術支持;開展工業4.0和智能制造國際人才教育和培訓,建立中德雙方人員交流互訪機制,形成涵蓋教師、學生、工程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的多方位、多層次高端人才教育培訓體系,為智能制造從政策制定、到技術研發乃至工程應用的整個建設發展過程,提供全方位、源源不斷的人才、技術和體制支持。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05034026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27號院 郵編:100036 聯系電話:010-68209024 傳真:010-682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