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火字[2015]50號
為緊抓全球范圍內互聯網經濟跨界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發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中關村”)對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互聯網信息技術企業與各行業跨界合作和產業化創新,不斷培育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實施本示范工程。
一、中關村開展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的重大機遇
當前,全球正在興起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互聯網、物聯網、寬帶移動通信、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快速向裝備制造、建筑家居、交通物流、商業金融、生物健康、節能環保、食品農業、消費電子、文化教育、生活服務等領域廣泛滲透,互聯網思維正在改變各行各業生產組織方式、要素配置方式、產品形態和商業服務模式,加速促進各行業信息網絡化、數據智能化、平臺生態化發展。發達經濟體已經爆發互聯網跨界融合的熱潮,互聯網及信息技術企業、其他行業企業圍繞跨界融合的新需求爭奪產業創新的前沿,催生大量新技術、新業態和互聯網經濟新增長點,正在改變全產業發展形態和全球競爭格局。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經濟發展動力轉向新的增長點,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我國轉方式、調結構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戰場,要深刻認識互聯網對提升生產力水平和要素規模比較優勢的重要戰略意義,緊抓我國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的關鍵機遇,不斷依靠市場機制和產業化創新來培育形成新的增長點,營造更寬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促進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著力推動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向高端轉型升級。
中關村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策源地,互聯網、大數據企業率先服務和改變傳統行業,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緊密結合,高端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不斷創造新需求、新就業和新價值,催生新模式、新產業和新增長點,已成為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引擎。中關村作為我國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在全國范圍內先行先試和推廣了一系列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創新上發揮了對全國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的示范作用。中關村在國家高新區中率先開展互聯網跨界融合的產業創新示范,將為全國高新區新一輪發展起到顯著帶動作用,為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樣板和新的動力。
二、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中關村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服務的先發優勢和創新引擎作用,以實施十大“互聯網 ”產業創新工程為重點,以開展六大跨行業跨區域創新行動為抓手,圍繞信息技術與各領域融合推動產業創新,積極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構建跨界創新服務體系,做強互聯網跨界經濟,帶動全國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跨行業、跨區域協同發展,對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重大戰略發揮創新支撐作用。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高端發展。以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為牽引,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提升全要素生產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突出作用,開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市場創新,推動制造業服務化、高端化和服務業集群化、生態化發展,促進信息化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
——需求牽引,互利共贏。堅持市場需求拉動和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緊緊圍繞國家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迫切需求,開展行業互聯網融合關鍵技術產業化創新,搭建跨行業跨區域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促進信息技術和各產業、線上和線下、民營和國有企業對接合作,探索跨區域、優勢互補的互聯網經濟模式。
——改革突破,資源整合。堅持以改革創新釋放發展紅利和內需潛力,努力打破行業壁壘、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推動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創新要素無障礙流動,擴大不同領域、不同區域間企業交流合作,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構建產業重組和資源配置新格局。
——先行先試,示范引領。以在更大范圍推廣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為契機,支持中關村持續開展有利于互聯網跨界融合的政策創新和先行先試,不斷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為進一步完善企業創新環境,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揮好中關村的示范引領作用。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中關村成為全球互聯網經濟前沿技術、解決方案、新興“高精尖”產業的發源地和離岸高端互聯網服務的輸出地。中關村企業在智能制造、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智慧建設、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環保、智慧醫療健康、智慧農業、智慧生活、互聯網文化教育等新興產業領域與全球同步,引領全國發展。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經驗,帶動其他高新區產業整體向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發展。經濟發展方式完成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不斷發現和培育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大量高質量就業崗位。
三、實施十大中關村“互聯網 ”產業創新工程
支持中關村企業圍繞各行業產品、生產線、供應鏈及商業模式等環節,開展跨界融合創新,加快互聯網與農業、制造業、金融業、建筑業、零售業、交通運輸業、能源環保業、醫療健康業、教育文化業、生活服務業等重點產業融合發展。
(一)智能制造創新工程
1.主要任務
深化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供應協作、營銷服務等制造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實現信息交互和集成協作。創新要素配置、生產制造和產業組織模式,推動制造服務業發展,促進制造資源共享、效益提升、安全生產和節能減排。推動傳統工業基礎設施向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演進升級,促進制造業向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
2.實施路徑
——支持發展智能裝備、數字化車間和智慧工廠,以工業互聯網和自主可控軟硬件系統為支撐,促進數控機床、數字控制、工業智能機器人、智能儀器儀表、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促進制造過程的柔性化和智能化。
——推動高端傳感器及芯片、傳感網、工業軟件、工業大數據以及遠程數字工廠建設和應用,支持生產過程控制、生產環境檢測、制造供應鏈跟蹤、遠程診斷管理、產品全生命周期監測、產品安全等環節實時在線服務,推動作業人員管理、廠區物流和文件檔案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支持工業產品與互聯網服務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大力發展工業設計,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按需設計、眾包眾創、分布式協同設計,支持數字化仿真設計技術應用和制造業知識庫的積累,提升工業云應用水平,鼓勵企業建設云制造服務平臺。
——鼓勵企業在產品設計、制造、銷售、采購、管理等生產經營環節開展跨區域協同合作,推動建設軟硬件底層技術服務、樣機設計和加工服務、大數據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網絡化、分布式、平臺化協同制造的新型生產方式。
(二)互聯網金融創新工程
1.主要任務
大力推動互聯網金融發展,支持中關村建設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心。推動金融機構和企業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開展互聯網與金融融合創新,加速資金融通、在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金融業務發展,促進金融資本進入新興產業領域。
2.實施路徑
——鼓勵企業開展互聯網與金融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企業設立網絡小額貸款、眾籌、第三方支付、金融產品搜索、金融大數據分析、信用評價等互聯網金融相關機構,為創業企業和早期科技成果項目提供金融服務。
——推動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拓展服務渠道和對象,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提供創新和精準金融產品,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商業模式。
——支持互聯網金融機構合作建設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平臺,推動信用信息資源實現互聯互通、共享共用,積極構建基于大數據的信用評價和風險管理機制。
——支持大數據交易平臺建設,推動數據開放和流通,探索數據資產評估、確權和交易模式,探索數據資產證券化。
(三)電子商務與智慧物流創新工程
1.主要任務
大力支持傳統產業電商化發展,利用互聯網高效組合信息、數據和商業關系,打通用戶全生命周期的全服務渠道。推動商務電子化和運營數據化,支持企業更好利用數據驅動線下商業線上化,打破信息不對稱瓶頸。大力推動科技服務業電子商務化發展。
2.實施路徑
——大力發展垂直領域產品和服務電子商務,整合全產業鏈資源提供統一的平臺化、專業化、品牌化服務。支持移動電子商務發展,推動線上線下結合的商業模式。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大力推動工廠直達消費者、跨境產品定制、產能合作、對外投資項目等跨境電子商務創新發展。
——支持電子商務企業利用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技術擴展以用戶需求和價值體驗為核心的新消費模式與新商業模式,建立消費者畫像數據庫,推動基于大數據的精準營銷服務。推動量身定制提供精細化、個性化產品,支持商品眾籌、社區團購、按需定制等模式發展,提升電子商務價值鏈。
——支持企業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建立智能化的物流和倉儲服務平臺,推動物流追蹤與物資管理、智能調度與高效儲運、無人搬運與智能碼垛等新技術應用,提升倉儲物流自動化水平,提高貨物物流對接效率。支持供應鏈金融、信用消費等融資消費模式和網訂店取等快遞送取模式創新。
——鼓勵科技服務業機構建設科技服務電子商務平臺,探索基于互聯網的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資本運作、知識產權、政策法律、標準制訂、產品檢測、資質認證、人才服務、管理咨詢、項目孵化落地、品牌推廣等專業服務,支持開展線上合同研發、研發眾包、知識管理和運營、服務外包等合作,創新科技服務新模式。
(四)智慧建設與智能建筑創新工程
1.主要任務
推動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在建造領域的創新應用,促進建筑和建造過程的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發展。支持在園區建設、樓宇管理、社區服務、電子政務等領域應用互聯網解決方案,加速智慧城市建設。
2.實施路徑
——支持建筑信息模型、建筑可視化、三維打印建造、模塊化建筑等技術在建筑方案設計、施工與監理、運維、能耗監控等全生命周期的應用,支持利用互聯網和云計算整合設計資源,建造個性化建筑。大力推動電氣集成優化設計、空調節能、照明節能、能耗監測控制、余熱利用、光伏與光熱太陽能等建筑節能技術的集成應用和改造,建立建筑能源監測管理一體化平臺。
——支持企業為綠色園區和綠色建筑提供節能建材應用、可再生能源應用、節水與水資源綜合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環境控制等規劃設計和智能管理,在道路、樓宇、社區、校園建設中大力推廣半導體智慧照明控制、可見光通信、電力線載波通信、精準定位、泛在綠色網絡控制協議國際標準等新技術應用。
——支持企業在資源開采、工程施工、安防監控、特種設備檢測、應急指揮等領域應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解決方案。支持企業為金融、商業、交通、旅游、文化等公共場所提供無線通信、室內定位、深度攝像、增強現實等技術應用解決方案和連鎖增值服務。
——支持企業圍繞智慧城市規劃管理和智慧社區服務需求,構建網格化的信息采集、公眾服務和大數據智能分析平臺,推動市民卡、社保卡、交通卡、校園卡等在身份識別、公共服務、交通運輸、商業支付等領域一卡多用、跨城聯網。
(五)智慧交通創新工程
1.主要任務
推動北斗導航衛星應用、物聯網等技術在汽車電子、車聯網、船聯網、軌道交通等領域廣泛應用,促進公路、水運、城市交通、交通安全等方面智能化發展,加快交通大數據和智慧出行服務創新。提升京津冀區域智慧交通發展水平。
2.實施路徑
——支持互聯網汽車、無人駕駛汽車、兩輪平衡車等智能車輛的研發、集成和生產。支持車載智能傳感器、智能終端、聯網通信、汽車智能操作系統等技術設備的研發和生產,加快交通設施智能化,推動建立智能身份識別、智能檢測感知、智能動力系統與電源管理、車內-車外通信等構成的智能車輛和車聯網生態體系。
——支持企業提供基于位置服務和車聯網的車輛維修與安全保障、車況管理與遠程診斷、車輛遠程管理與監控、駕駛習慣保險、環保云檢測等服務。通過互聯網和信息共享促進公共交通、汽車租賃、駕駛服務、停車管理等方面供需精準對接,提升車輛運輸效率及公眾出行便利程度。
——推動基于無線通信與互聯網的列車自動控制、自動駕駛、指揮調度、環境與安全監控等系統集成和應用創新。支持企業為航空和軌道交通設施提供智能安檢、電子客票、乘客旅途上網、智能交通信息服務等技術服務。
——推動船舶導航、數據記錄、操舵控制、電子海圖、雷達通信、遠程監控等船舶電子裝備的智能化,擴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海洋漁業、遠洋運輸、港口管理通信中的應用,促進海、天、地一體化的船舶與海洋作業定位導航、通信、應急處置等管理服務解決方案應用。
(六)智慧能源環保創新工程
1.主要任務
推動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在能源供給、傳輸、存儲、消費和工業節能、環境保護等方面應用,推動以京津冀區域為核心的能源、資源、環保領域智能信息網絡建設和大數據應用,促進鋼鐵、電力、建材、機械、石化等行業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工業節能、減排和生產優化控制水平,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2.實施路徑
——支持構建以天然氣、風光電、地表水源等清潔能源為主,分布式能源采集、能源路由、能源儲存和智能負載組成的能源供應網絡。支持網絡通訊、數據處理、可視化、遠程控制等技術用于能源互聯網、能源管理控制系統、分布式智能電站、微網互聯建設,統籌協調能源供應和需求,促進雙向傳輸。
——支持企業污染與能耗在線監測平臺,通過超大規模傳感網、儀器儀表協議轉換、行業監控數據模型、在線仿真系統等技術,建立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監測、能源管控中心、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等信息管理體系,大力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權交易和資源能源循環利用服務。
——支持企業利用遙感及地理信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開展污染源監測、水質監測、大氣監測、土壤監測、生態監測等服務創新。支持企業建立區域環保數據整合平臺和環保協同感知系統,開展環保信息數據共享交換,建立對各類污染物、地理、人口、企業等環保數據的集中管控系統,發展環境大數據。
——支持企業利用定位追蹤、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探索垃圾收集、儲運、處理、循環利用一體化的智能化固廢處理運營模式,推動垃圾固廢動態監測和電子廢棄物動態管理體系,降低城市環衛服務成本,打造綠色回收產業鏈。
——支持企業開展智慧水務應用,通過地下水模擬、在線監測、實時感知、可視化等技術改造城市供排水系統,建設整合城市河道和供排水設施的水務物聯網,促進水廠智能管理、節能降耗和地下水資源保護。
(七)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創新工程
1.主要任務
支持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健康服務融合發展,推動企業與醫療機構創新合作,加快移動醫療、遠程醫療、健康云、生物研發外包、基因診療等新興業態發展,推進健康服務信息化和智能化。
2.實施路徑
——支持企業提供基于大數據的云健康管理服務,建立包含生理和醫學參數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面向家庭和社區開展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慢病監測,利用智能終端提供醫療預防、健康咨詢和數據服務,建設居民健康數據庫。支持企業利用移動醫療方式在社區、養老機構內開展智慧養老服務。
——支持在醫療信息化基礎上建設智慧醫院,推動醫院智能化管理系統、智能數字化手術室、診療全流程電子病歷、便攜式數字化健康設備與信息平臺應用,加快推動網上掛號、一卡就診、移動就診、在線醫患交流等健康服務,推動醫療大數據和醫政決策信息平臺建設。
——支持建立第三方醫學影像分析、數字病理分析中心,提供數字影像、病理云服務和大數據服務,支持開展影像診斷、會診、監護指導、手術指導等遠程醫療服務。支持開展醫療咨詢和轉診在線服務,實現患者院外分診和國際醫療轉診。
——支持建設藥品和醫療器械電子商務與物流平臺,通過醫藥產品需求在線動態匹配,提高醫藥流通環節效率,集中展示創新產品。
——支持建立基于生物信息學的重大疾病致病基因數據庫,開展重大疾病預防、流行病監測、個性化醫療等。
(八)智慧農業創新工程
1.主要任務
在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生產精細化管理、種養殖和生產環境監控、農業設施集成、分子育種、農機設備、經營管理信息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產品溯源等方面實施一批智慧農業解決方案,提升農林牧漁業信息化和大數據應用水平,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2.實施路徑
——推動遙感、無人機、無線通訊、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用于作物監測、產量評估、資源調查、災害監測及損失評估。推動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檢測、預警與控制技術應用,搭建食品質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務平臺,保障農產品和食品安全。支持搭建農業科技信息和成果展示交易平臺。
——支持動植物生長發育、病蟲害發生、土壤養分與耕地質量變化、氣候變化信息快速獲取與智能處理技術應用,建立各種環境條件下農牧業產品生長模型,支持信息傳感設備研制和智慧農業系統集成,探索生產型和節水型智慧農業模式。
——加強大型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智能控制系統和農業機器人研制,突破農機總線控制、自動導航、變量作業等農田精準作業瓶頸技術,提高農業精準化、智能化水平。
——支持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建立農業生產、農產品供求信息和物流、農機租賃服務等平臺,支持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鮮活農產品產地直達超市和生鮮電商模式,推動農產品電子標識及物流網絡建設。
——支持利用生物信息學建立分子育種、分子標記等植物和畜禽分子育種技術,培育突破性新品種。
(九)智能硬件與智慧生活創新工程
1.主要任務
推動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產品和互聯網服務創新,促進智能控制、模式識別、家庭網絡、傳感網絡等技術在個人和家居生活廣泛應用,促進可穿戴設備、家居環境、家電物品的智能化、網絡化發展,打造產業鏈上下游融合的智慧生活服務生態圈。
2.實施路徑
——支持移動終端芯片、智能傳感器、智能終端與可穿戴設備操作系統、虛擬現實、人機交互、跨網互聯、無人系統、大數據分析、網絡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應用和標準創新。
——推動消費電子、健康監測、生活娛樂等領域開展軟件、硬件、互聯網相融合的業態創新,促進智能終端、可穿戴和新型物聯網設備應用,推動企業基于互聯網和大數據應用構建智能服務新生態。
——推動房地產、建筑、裝潢裝飾、家電、家居用品領域應用環境感知、智能路由、互聯網電視、體感交互、家居機器人、智能安防等新技術和新產品。推動企業在物業管理方面開展小區智能網絡、智能安防、智能物管、智慧商圈和智能家庭管家服務。
——促進酒店業、餐飲業、影院及文化旅游機構線上化營銷和服務,推動旅游、餐飲、娛樂、家政、票務等生活服務業應用電子商務、社交網絡、智能硬件等服務,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提升服務體驗和效率,提升公眾生活品質。
(十)互聯網教育與文化傳播創新工程
1.主要任務
推動互聯網與文化、教育、傳媒業深度融合,加速構建文化教育和內容產業云計算、大數據平臺,拓展內容創新應用,促進文化信息消費,推動文化教育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2.實施路徑
——支持中小學、社會化教育機構開展數字課堂、數字書包、線上教學、移動學習等教育服務,提高網絡課堂、網絡教學評估、師生家長在線互動和線上線下結合增值服務等方面的智能化應用水平。支持企業與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高水平在線教育平臺,開展課程資源共享、學校學分互認、師資互動合作等教育模式創新,大力支持個性化教育服務發展。
——支持應用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的內容生產、集成和服務平臺,豐富圖書、數字出版、音視頻、影視劇、動漫游戲等正版數字內容平臺產品。推動新媒體、自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促進網臺互補、網刊聯動、個性化出版,創新媒體服務模式,促進正能量文化內容傳播。
——支持企業開展三維渲染、影視劇后期制作、視頻制播、演藝視效技術和解決方案應用,搭建三維視效和渲染技術服務平臺。推動原創網絡游戲研發、運營和海外服務,支持健康游戲內容創意、游戲與文學影視互動、游戲周邊、三維網絡教育游戲等業態發展創新。
——支持利用互聯網及大數據分析技術建立傳統文化產品、文化作品、文化活動與現代生活結合的線上推廣平臺,提升文化消費的精品化水平。創新文化商業模式,支持文藝生產和演出活動眾籌定制方式,支持線上線下結合的文化消費、智慧會展等互聯網應用和活動。
四、開展六大創新主體跨行業跨區域創新行動
拓展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服務跨界應用,促進企業與各類創新主體開展跨行業跨區域的網絡互聯互通、產業協同創新、創業與金融服務、軍民融合等創新活動,帶動各行業企業向智能生產和智慧服務轉型升級。
(一)企業技術創新突破行動
支持企業、高校院所圍繞低功耗芯片、微型傳感器、智能操作系統、實時分布式大數據服務、虛擬現實和人機交互、仿真計算、人工智能、無人系統、信息材料、數字工廠等核心技術開展研發、技術轉移和成果孵化。大力提升企業在產業互聯網應用解決方案方面的研發創新能力,開展跨界融合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發和集成應用。鼓勵企業圍繞跨界需求開展互聯網、大數據與工業網絡、行業網絡融合技術與應用的研發和標準化,大力支持創制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支持企業、產業技術聯盟構建專利池,建設基于互聯網的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測認證、知識產權與標準、科技咨詢等服務平臺。
(二)行業智能裝備推廣行動
以高鐵、電力、能源、航空航天、汽車等領域重大智能制造和智能裝備應用推廣為契機,推進智能數控成套設備和系統、高檔數控機床、智能測控裝置、工業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等自主研發、推廣應用和升級換代,大力支持服務業自動化裝備推廣應用。支持企業開展核心電子元器件、工業應用軟件與控制系統的研發,突破裝備智能化瓶頸,大力發展信息物理系統。發揮國防科技和軍工企業在信息化、智能化和系統裝備領域的優勢技術,推動軍民兩用技術轉化和孵化。
(三)網絡互聯互通與信息安全支撐行動
加快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無線局域網與工業網絡部署和集成融合發展,加速網絡互聯互通,提升網絡部署、應用和服務支撐能力。大力支持軟件定義網絡等下一代智能網絡發展,推動互聯網跨界融合相關數據信息和網絡標準體系建設,促進標準規范和開放應用。支持各類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促進全產業互聯網安全機制建設,提高融合環境下的網絡安全保障能力。探索建立以京津冀為重點區域的寬帶網絡、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共建和大數據資源共享的體制機制,推動建設面向全球的技術研發、生產性服務、應用服務、供應鏈及電子商務的云計算和大數據平臺,支持企業打通供應端到需求端的數據通道。
(四)產業鏈協同創新合作行動
以中關村互聯網領軍企業和各地高新區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組建中國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產業聯盟,搭建全國范圍信息技術企業、高校院所與各行業企業合作渠道,促進產學研用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推動企業與中關村開放實驗室、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等科技資源,以及投資、金融、孵化、科技服務等專業機構合作,圍繞跨界融合需求與開展產學研金用協同創新,促進技術轉移和跨界創新成果轉化。支持相關聯盟、協會等社會組織主辦和參與國內外互聯網跨界融合相關的論壇、展會等各類創新活動。
(五)新模式新業態培育行動
深化互聯網經濟影響力,支持企業探索基于互聯網的新型產業組織模式和商務服務模式,發展流量經濟、粉絲經濟、注意力經濟、消費分享等互聯網經濟新形態。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開展面向全球的技術資源合作、在線科技服務、創新眾籌等活動,促進智能設計、眾創研發、協同制造、資金眾籌、網絡化實時服務等產業組織模式創新。推動生產裝備聯網和智能管控,促進人機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產、網絡分布制造等生產模式創新,實現生產型制造向智慧服務型制造轉變。創新制造業和服務業商務模式,支持輕資產行業互聯網經營管理創新,推動標準化、個性化產品和服務電子商務發展,大力培育線上到線下等新業態,支持產業平臺化發展和小微化迭代創新。
(六)跨界人才培養與創業促進行動
推動中關村企業、高校院所及各類投資、孵化、咨詢機構圍繞十大“互聯網 ”產業培育互聯網跨界人才。支持大企業建設開放式跨界創新創業生態圈,整合互聯網資源和行業資源,以產權和資本為紐帶聚合跨界創業團隊。積極發展圍繞“互聯網 ”產業的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創新型信貸金融服務、創新型孵化服務和創新創業文化,支持舉辦具有全球影響的各類創業大賽。大力發展“眾創空間”,促進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小微創新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大力支持大企業離職人才、連續創業者、90后人才、創客、極客等群體圍繞互聯網跨界需求投身大眾創業,營造低成本、無障礙的互聯網跨界創新創業環境。
五、推進機制和保障措施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進互聯網跨界融合,促進科技和經濟、產業和市場緊密結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國家高新區產業創新支持政策,營造更寬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一)完善協調發展和推進機制
成立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中關村、其他高新區以及互聯網跨界企業、產業聯盟組成的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工程聯席會和專項辦公室,統籌服務各高新區產業跨界融合創新需求,促進各地高新區“互聯網 ”產業集群發展。支持中關村企業與“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企業形成跨界融合創新合作伙伴,共建跨界融合研發基地和產業基地。支持產業聯盟整合服務資源,跨行業、跨地區發展成員和建立協作機制,共同實施聯合研發、技術轉移、供應鏈整合、產業協作、投資并購、園區建設、政策試點等合作。
(二)加大改革試點力度
依托中關村部際協調小組工作機制,協調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衛生計生委、人民銀行、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主管部門,加快產業創新政策的研究制定,支持中關村探索和發展互聯網跨界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鼓勵在公共產品與服務領域、重資產行業開展政企合作、公私合營、混合所有制等多種形式的互聯網跨界創新合作。支持中關村開展跨界融合領域監管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先行先試,推動政府數據和公共資源開放,努力破除新興產業行業準入、要素引進、市場監管、區域壁壘等政策障礙,取得成效后向全國推廣。
(三)集聚全球頂尖跨界創新資源
大力集聚互聯網跨界頂尖人才,支持中關村企業和高校院所吸引國內外掌握信息基礎技術、跨界融合技術和實踐經驗的領軍科學家、領軍企業家、優秀留學生等到中關村發展。鼓勵高校建立交叉學科與應用技術研究機構和實驗室,吸引海外高層次研究人員開展學術和產業研究合作。著力引進海內外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型企業和技術項目入駐中關村。推動企業開展融合技術的并購、引進和合作,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和技術整合提升產業競爭力。
(四)組建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基金
科技部火炬中心、中關村和相關高新區整合社會資本共同組建互聯網跨界產業母基金,對跨界重大合作項目、融合創新孵化平臺、跨區域跨國投資并購、融合業態專利池等進行投資,發揮產業基金在加速產業融合、促進協同創新、帶動經濟增量方面的驅動作用。各地高新區根據自身需求,組建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相關股權、債權、并購、融資租賃等子基金,投資重大跨界融合創新項目,支持企業轉型升級和中小科技企業發展,催生和促進各具特色的互聯網經濟新業態。
(五)開展跨界創新重大應用示范
設立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專項,圍繞融合技術、跨界應用和各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支持中關村企業與各地高新區優勢產業龍頭企業、產業聯盟共建跨界融合創新平臺。加大各行業對跨界融合創新的研發投入,開展十大“互聯網 ”產業創新工程的重大示范應用,推動關鍵技術突破和創新成果產業化。以跨界融合創新平臺為載體實施企業伙伴合作計劃,促進各行業龍頭企業和中關村互聯網領軍企業開展合作,共建育種養殖、工業設計、智慧工廠、互聯網汽車、基因測序、分子影像、節能減排監測、人機交互、數據仿真等領域新技術服務平臺,以及人才、技術、資本、孵化的創業平臺,提升中關村服務國家發展的創新驅動支撐能力。
(六)加大跨界創新宣傳力度
深入研究互聯網跨界融合產業發展趨勢,不斷總結典型案例,加大對跨界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創新企業、重大合作項目、代表人物的宣傳力度,在中關村展示中心和各國家高新區展示中心開展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的宣傳展示,營造全社會鼓勵跨界融合創新的良好輿論氛圍。組織中關村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論壇、中關村大數據日、中關村智能硬件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推動企業之間圍繞跨界創新開展廣泛交流,努力形成支持跨界融合創新的業界共識。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05034026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27號院 郵編:100036 聯系電話:010-68209024 傳真:010-682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