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到遍及大江南北的168家國家高新區;從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的百余家科技企業到如珍珠般散落在各國家高新區的5.2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2576家瞪羚企業、125家獨角獸企業;從設立之初企業營業總收入僅有不到百億元到2017年GDP總和9.52萬億元,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5%……
30載風雨兼程,30載砥礪奮進,30載春華秋實。國家高新區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書寫了一份令人驚艷的答卷。
國家高新區天翻地覆變化背后的奧秘是什么?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新時代又將續寫什么樣的新篇章?
1988年5月10日,是一個被載入中國高新區發展史冊的日子。
這一天,國務院批復成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自此,中國開始了一場探索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新路的偉大實踐。
30年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國家高新區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中,始終牢記“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歷史使命,不忘推動“科技與經濟結合”“創新與創業結合”的初心,走出了一條不平凡而又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面旗幟和主要戰略力量,為深化改革開放和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應運而生——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說起國家高新區的誕生,有一個傳奇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被稱為“中關村第一村民”的陳春先。
陳春先的故事是從一個春天開始的。
1978年的早春三月,一次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大會——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郭沫若在大會上充滿詩意的發言,象征一個科技新時代的開始。
此時,坐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參加會議的陳春先,心潮澎湃,激情難抑。
這次會議前夕,剛剛30多歲的陳春先和陳景潤等被中國科學院破格提拔為正研究員,他們也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正研究員。
全國科學大會之后不久,陳春先就隨中國科學家訪美團,來到大洋彼岸的美國。
在美國考察訪問期間,陳春先對美國硅谷和波士頓128公路區的新技術擴散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他看到這里數千家由教授、大學生、工程師創立的公司,以及由它們構筑的高科技產業集群,被深深震撼了。
“我們已經落后了一個時代。”陳春先在感慨的同時也感到不服。當年,在北京海淀區,聚集著中國最頂尖的30多所高校、130多家科研院所,人才密集度不遜于硅谷。
“只要轉變觀念,我們也能做到。”回國后,陳春先豪氣沖天地宣布:要創辦一家“硅谷公司”。
1980年10月23日,在中關村一間被廢棄的十幾平方米舊倉庫的一個角落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它就是陳春先帶著紀世瀛、崔文棟等幾位同仁創辦的北京等離子體協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
“不要國家撥款、不占國家編制,自由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北京等離子體協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創造的“二不四自”運行機制,在當時可謂驚世駭俗。
更讓一些人開始不安的是,這個小小的服務部竟然很快盈利了,工作人員每人每月還可以領到30元的津貼。
一時間,服務部招來他人羨慕嫉妒恨的眼光,風言風語隨之而來。
關鍵時刻,中央領導專門下了指示:“陳春先同志的做法是完全對頭的,應予鼓勵。”指示傳達下來,不僅讓陳春先和服務部吃下一顆“定心丸”,更多大院大所的科研人員被感召,開始紛紛下海創辦科技公司。四通、信通、京海、科海、聯想……到1987年,在中關村白頤路、成府路和海淀路一帶,聚集了百余家民營科技企業,形成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1987年年底,由于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企業發展所引起的巨大影響,由中共中央辦公廳負責牽頭,國家科委、中國科協、國家教委等七個單位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專門到中關村調研,最終形成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
1988年3月7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在中南海召開。每位與會者的桌子上都擺放著一份《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這次會議一致同意在中關村地區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2個月后的5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標志著第一個國家高新區正式誕生。
其實,早在1985年3月,在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提出了“為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要在全國選擇若干智力資源密集的地區,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興產業開發區”,這是高新區首次作為國家戰略提出。隨后,國家科委向中央遞交了《關于支持發展新興技術新興產業的請示》,建議在北京的中關村等幾個主要城市試辦新興產業開發區。
在國務院批復建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后僅僅3個月,1988年8月,國務院批準實施火炬計劃,明確把創辦高新區作為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
1991年和1992年,國務院先后批準建立了51家國家高新區,頒布了一系列政策,至此,拉開了中國高新區全面發展的序幕。
到目前為止,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高新區已經達到168家,基于國家高新區建設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也有19家。
2017年,156家國家高新區營業總收入33.2萬億元,GDP總和9.52萬億元,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5%;超過國內最大經濟省份廣東省,相當于全球經濟體第十一位的俄羅斯(1.58萬億美元)。
在經濟發展持續穩中向好的同時,國家高新區質量效益同步提升。2017年,園區萬元GDP能耗0.484噸標準煤,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
“通過建設國家高新區,我們抓住了一個實現跨越式發展和自主創新發展的重要歷史性機遇,在科技工業園區建設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跟上了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步伐。”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認為,“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是我們創新發展道路、創新理論成果、創新制度安排、創新文化建設的成功實踐,是中國改革開放道路走向成功的生動寫照,使我們進一步增強了‘四個自信’。”
改革先鋒——
“春江水暖鴨先知”
胡昭廣,是中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第一任辦公室主任。很多年后,他依然清楚地記得在1988年春天里發生的很多不尋常的故事。
那年5月的一天,還在北京市醫藥總公司擔任副總經理的他從《北京日報》頭版看到了一條招聘廣告——“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招聘工作人員啟事”。曾經有過硅谷考察經歷的胡昭廣心動了。
“在應聘之前,我認真地學習了《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的中央關于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調查報告。這個報告很新穎,很鼓舞人心,特別是報告所倡導的‘四自原則’和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依托,技工貿相結合的方針。我覺得從這份報告中,看到了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的希望。”胡昭廣回憶說。
最終,胡昭廣從1500多名應聘者中脫穎而出。
“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要堅持機制、體制、制度、理論全面試驗。……試驗區如果不去探索,不去改革,不去試驗,就沒有生命力。”胡昭廣當年在應聘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主任時這段慷慨激昂的發言,直到今天仍然有著現實意義。
回望中關村的發展歷史,這里誕生過我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不核定經營范圍的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產占注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資機構、第一個政府引導基金、第一部科技園區地方立法。特別是近年來,中關村先后實施了“1+6”、“新四條”、境外并購外匯管理、投貸聯動、“國際人才20條”等改革試點并逐步推向全國,帶動形成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激勵科技人才的政策體系。
“中關村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重要發源地,中關村的崛起,既是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一個縮影,又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標志性成果。”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這樣總結。
不僅是中關村。30年來,國家高新區堅持面向市場,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已經成為我國改革探索的先行區。在政策創新方面,從1988年國務院批準《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并給予其18條優惠政策以來,國家高新區在中央的指導下,根據時代要求和問題導向,不斷探索與實踐,圍繞產業化、創新環境和開放合作,在技術、資本、人才、模式以及基礎和條件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整套創新政策體系,成為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國家高新區繼續發揮“特殊政策區”的作用,通過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或加大地方支持力度,把制度創新放在與技術創新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開展了新一輪政策創新和先行先試。如武漢東湖高新區“新黃金十條”、南京高新區“科技新九條”、天津高新區“津十條”、大連高新區“眾創十二條”等一系列全國知名的、首創性的政策措施不斷涌現,大大提高了廣大創新創業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近年來,國家高新區不斷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通過推進“放管服”和簡政放權,探索實施了“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不僅密切了政企和政民關系,而且簡化創業企業注冊手續,持續優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制度環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濟南高新區承接了3250項市級權力事項,有關市直部門共刻制了48枚2號印章交付高新區管委會;杭州高新區全面實行了“最多跑一次”和“一事、一窗、一次”改革;武漢東湖高新區推行了“馬上辦、一次辦、網上辦”改革;石家莊高新區建立了“兩書四表五圖三繳費”審批模式,非國有收益類建設項目從取得土地證到獲得施工許可僅需9個工作日。
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王勝光看來,國家高新區的30年建設,大大加速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步伐,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宏觀構成和微觀運行。
如今的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全國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科技投入最大、科技成果和專利產出最高、新技術新產品產生最多的區域。這里集聚了各類大學826所,研究院所2982家,2200多家應用型科研機構、800多家企業技術中心、650多家產業技術研究院和近1000個博士后工作站等創新載體,建立起了1000多個科技企業孵化器、800多家產品檢測檢驗機構等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累計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354個、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1202個。
2017年,156家國家高新區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6748.2億元,占全國企業R&D經費支出的38.6%;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園區生產總值(GDP)比例為7.09%,是全國研發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12%)的3.3倍,占全國企業R&D投入的47.1%。
國家高新區能在30年間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張志宏將其背后的原因歸納為“三個堅持”“三個結合”“三個持續不斷”。他解釋,“三個堅持”就是堅持深化改革,堅持開放合作,堅持創新發展;“三個結合”就是推動科技與經濟結合、政府與市場結合、中央與地方結合;“三個持續不斷”就是持續不斷集聚創新創業要素,持續不斷營造創新創業環境,持續不斷培育創新創業主體。
創新驅動——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你好呀,口渴了吧?和我互動就可以購買飲品呦!走過來、看過來,我是零售服務機器人小販!”在2018全國“雙創周”成都主會場上,一臺表情呆萌的機器人在人群中來回穿梭,兜售各種飲料,引發了眾多人士的關注。這款干活麻利、能說會道的“小販”機器人,是成都高新區一家大學生創辦的企業研發出來的。
“我們團隊里大多都是成都電子科大的學生。”成都越凡創新科技有限公司CEO黃山介紹,“小販”機器人的研發人員全部都是90后,多數來自于國內外知名高校。
“公司2017年成立以來,從立項到驗證產品功能、試運行樣品機、優化產品功能,到今年3月推出產品,我們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黃山說。
從創意到產品,從夢想到現實。在國家高新區,幾乎每天都會發生這樣的創業故事。來自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數據顯示,2017年,國家高新區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73597.0億元,占產品銷售收入的33.3%。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這是30年前,為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我國政府作出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決策,并且將國家高新區作為重要載體和關鍵平臺。
30年過去,國家高新區新產業新業態加速發展,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格局。這里誕生了世界第一個U盤,中國第一臺超級計算機、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傳輸系統、第一個即時通信軟件、第一部國產手機、第一款中文搜索引擎、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個量子通信衛星……這里還集聚全國近40%的高新技術企業、近八成的獨角獸企業,誕生了一批以小米、華為、阿里巴巴等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新技術大公司。中關村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杭州高新區的網絡信息產業、武漢東湖高新區的光電子信息、上海張江的生物醫藥和集成電路等若干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
“如果把30年前興辦國家高新區這件事看成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項戰略或政策,那么在今天看來這項政策的執行效果已經遠遠超出了30年前的目標預期。”王勝光認為,今天的高新區已經儼然成為推動國家創新發展的主力軍和主陣地。
用友網絡董事長兼CEO王文京對此也深有同感。用友公司與中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同齡,是中關村第一個拿到私營高新技術企業牌照的企業。
“30年走下來,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國企業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科技產業的發展,以及科研能力的發展和進步,超出我們剛剛開始起步時的想象。”王文京感慨地說。
余凱是中關村最新一代創業者的代表。他創辦的北京地平線機器人技術公司成立僅僅3年多時間就已經成為獨角獸企業。在余凱看來,過去中關村企業主要是利用巨大市場,走技工貿、商業模式創新之路。進入新時代的鮮明特征是原創性的技術創新驅動。
的確如此。近年來,國家高新區集中攻關關鍵領域關鍵環節,持續推進產業組織創新,新興產業生成能力不斷增強,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區塊鏈、虛擬現實、物聯網、3D打印、可穿戴設備等新業態飛躍式發展。在關鍵前沿技術開發、重大產品與裝備制造、國際技術標準創制等方面涌現出一大批高端技術和產品,帶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經過30年的積淀,創新創業已經成為國家高新區的價值導向和生活方式。“勇于創新,不懼風險”“鼓勵創業,寬容失敗”“追求卓越”“產業報國”的創新創業文化,鑄就了高新區的靈魂,并且開始影響全社會。
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在深圳灣創業廣場,在西安高新區的嘉匯坊、成都高新區的菁蓉匯、武漢東湖高新區的“光谷青桐匯”,活躍著千千萬萬個年輕創業者的身影。
數據顯示,2017年國家高新區新注冊企業38.6萬家,同比增長36.9%,平均每天新注冊企業1058家。
中國創新創業熱潮涌動引發了國際關注的目光。英國著名的雜志《經濟學人》曾專門寫了一篇長文,感嘆中國創業者太強大。“中國新一代創業者正在以‘中國速度’快速崛起,全球各個行業和用戶將很快感受到他們帶來的影響。”
經濟學家認為,獨角獸群體出現的地方,就是新經濟蓬勃發展的地方。到2017年年末,國家高新區擁有獨角獸企業125家,占全國總量的76.2%。僅中關村就有70家獨角獸企業,是全球除美國硅谷之外獨角獸企業數量最多的區域。
長期研究世界科技園區和新經濟發展的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認為,目前全球前10的創新創業高地中,除了美國硅谷,其他的都是中國的高新區,比如中關村、深圳高新區、武漢東湖高新區、上海張江高新區等。“這些國家高新區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
再創輝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三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30歲的國家高新區已經到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如何保障高新區科技創新能力和經濟創造能力持續較快增長,不斷增強產業創新力、經濟競爭力、融合發展力、國際影響力?如何才能進一步發揮國家高新區在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領作用?各高新區正秣馬厲兵,揚帆再起航。
西安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楊華的名片上,除了印有黨徽、個人的工作照,還特意刻畫了五顆星,標注“金牌店小二”五個字。
楊華說,印上黨徽是讓我們時刻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要有擔當,要當先鋒;標注“金牌店小二”是讓我們時刻懷揣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想民之所想。
一張小小的名片折射出國家高新區人著力服務企業的自覺意識再上新臺階。楊華說,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他們這些金牌“店小二”們也需要與時俱進,要用全球視野、頂級的服務來應對全球企業的需求。
貴陽高新區雖然地處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但是近年來這里的大數據產業風生水起,聚集大數據及關聯企業達到4600家。貴陽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時代需要新擔當。貴陽高新區將聚焦營商環境、實體經濟、招商引資三大重點任務,時刻牢記姓“高”名“新”,突出高、新、快、好四字方針,堅持創新驅動、數據引領,大力發展大數據實體經濟、大數據共享經濟,加快構造以大數據為動能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引領貴陽乃至貴州省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規劃面積只有11.5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深圳高新區,培育了華為、中興通訊、騰訊、大疆、創維、瑞聲、光啟等一批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面對未來發展,深圳科技創新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新時代,深圳高新區將堅定推進改革創新,用改革的辦法,推動深圳高新區的大發展,推動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大發展,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更大的貢獻。
“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這就要求國家高新區必須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張志宏表示,新時代國家高新區要繼續勇于承擔國家使命。首先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勇于擔當,努力破解我國在關鍵核心領域被“卡脖子”的困境,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力量。其次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于突破,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創造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的原創成果,打造世界科技創新高地。三是要面向未來產業發展,勇于競爭,加強戰略前沿領域的前瞻部署,培育引領世界發展趨勢的未來產業、前沿產業和變革性產業,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站立于改革開放40年的潮頭,而立之年的國家高新區,在新時代決然扛起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大旗,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砥礪前行,創新驅動發展的步伐始終堅定而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