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明:天津市寧河縣人,研究員。1964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無線電系,1967年任郵電部電信工程公司團委書記,后調任郵電部團委負責人,國家科委三局處長,國家科委綜合計劃局副局長、代局長,國家科委直屬機關黨委委員。1993-1998年任國家科委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火炬計劃辦公室)主任。1999-2010年任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2017年,我國17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56+1家國家高新區,研發投入占全國44.3%以上,新產品收入占全國31.5%,勞動生產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倍。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廣東深圳等國家自創區對所在地區GDP增長貢獻超過20%,成為創新發展的‘領頭雁’。”2018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透露的這組數據,彰顯了國家高新區令人矚目的創新實力。
從1988年第一家國家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到現在,國家高新區已經走過了30年的歷程。多年來,在火炬計劃的引領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我國國家高新區數量和質量取得了雙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甚至走出海外,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與高新區、自創區形成了創業孵化生態鏈,培育出大量的創新創業團隊和高新技術明星企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涌動……
這一切,作為火炬計劃的參與者和踐行者,王瑞明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澳切┠瓿赃^的苦、費的力氣,終于沒有白費?!痹诮邮鼙緢笥浾卟稍L時,原國家科委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火炬計劃辦公室)主任王瑞明發出由衷感嘆。
艱難的求索
時間回撥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范圍內一場以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為中心的科技革命浪潮興起。如何迎接世界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挑戰?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其實,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并不缺乏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如首次人工合成胰島素、運用遺傳學培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率先發現臨界溫度高于液氮溫度的超導體等。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科研與生產結合不夠緊密,大量科技成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落后于發達國家約20年。
如何大力推動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輻射改造傳統產業,增強綜合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時任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和國家科委副主任李緒鍔,積極組織研討。之后,一項旨在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指導性計劃———火炬計劃,經國務院批準開始實施。
王瑞明介紹,這項計劃與當時其他的政府計劃不同,它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導向可用“三化”概括: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高新技術商品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化。
“這在當時的中國來講,絕對是一次改革的創舉?!蓖跞鹈鞅硎尽?/p>
從現在來看,火炬計劃點燃了整個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時代火種,讓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燎原之勢。但是在當時的中國,作為一個改革開放的產物和用高新技術發展我國經濟的新生事物,火炬計劃的實施卻并非易事。
高新技術的發展必然要提高生產率,節約社會勞動力,這意味著一部分人可能面臨失業風險;加之高新技術的發展是高投入、高產出和高風險的,當時我國國力不強,經濟并不富裕,因此,對于火炬計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當時很多人并不理解。
“對于人們的不理解,我們就要在輿論上給大家解決,這是很困難的事情?!被貞浧鸹鹁嬗媱潓嵤┲醯那闆r,王瑞明仍是眉頭一緊。
為了讓社會各界正確理解和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火炬司令”李緒鄂的帶領下,王瑞明等老火炬人付出了相當多的努力。他們在金融、工商、稅務、土地、海關等部門來回奔波,為創建國家高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爭取政策、資金、土地等支持。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奔波和苦口婆心的說服,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冷眼和冷板凳,所幸,他們堅持下來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這一戰略日益得到我國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1988年8月,第一次全國火炬計劃工作會議在北京遠望樓召開。從此,火炬計劃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組織千百萬科技大軍,肩負起開創中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奪取戰略制高點的歷史重任,揭開了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序幕。
輝煌的取得
30年來,火炬計劃通過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技術市場等一系列政策工具的制定和實施,在建設創新創業環境、聚集科技資源、促進技術創新與轉化、加強科技和經濟結合、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區域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高新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國家高新區168+1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69家、眾創空間5067家、加速器500余家,開展科技創新孵化鏈條試點41個,2017年服務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近40萬家,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超過930億元,帶動就業超過200萬人。2017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萬億元。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13.6萬家,研發投入占比超過全國的50%,發明專利授權量占比全國40%。
同時,中國在智能終端、無人機、電子商務、云計算、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等領域崛起一批具有全球影響的創新型企業。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2500家企業中,中國有376家,居全球第三;2017年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
“火炬計劃解決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同時也解決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兩張皮’的現象。讓科技創新成果直接服務于經濟發展。”王瑞明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大量高新技術企業被培育出來,包括很多明星企業如華為、中興,都是從高新區走出來。
“現在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在其中可以用上勁了?!蓖跞鹈鞅硎荆F階段,我國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而通過火炬計劃的實施,高新區發展起來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提升了,“這不就為我們創建創新型國家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支撐嗎?”
讓王瑞明更加感到欣喜的是,火炬計劃還走出海外。如2016年4月,科技部火炬中心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簽署了《關于在澳共建火炬創新園的諒解備忘錄》。這是火炬計劃首次引導多家企業與一家海外高校進行合作。目前,火炬園一期項目正在有序推進,新南威爾士大學已與22家公司簽署價值超過7000萬澳元的研究合同,并啟動了5個聯合實驗室??萍紙@一期將于今年年底竣工,屆時,位于悉尼的新南威爾士大學將擁有一座全新的零二氧化碳排放示范科技園(企業孵化器)。在未來10年,火炬創新園區將創造110億澳元的經濟效益,該效益將從新企業、新的工作崗位,以及從向世界各地輸出知識產權中獲得。
“經過了30年的發展,從體制機制上來講,從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上來講,我們都有成套的經驗和組織實施方案,中國火炬計劃出海有優勢,而且我們也有這樣的隊伍,有這樣的人才,可以幫助任何一個國家創建創新園區?!蓖跞鹈髯院赖卣f。
美好的期待
“火炬計劃的實施是一個漫長的改革過程。因此,國家高新區走過的這30年,也是改革創新、砥礪奮進的30年。”對于今天取得的成果,王瑞明感嘆:實屬不易。
從國家科委綜合計劃局任職,參與火炬計劃的制定,到成為火炬中心主任踐行火炬計劃的實施,王瑞明參與和見證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從興起到興盛的整個過程,高新區在哪一年得到政策的支持,哪一年有多少家國家高新區獲批,他都一一記得。哪一年高新區國民生產總值翻番了,哪一年高新區出口創匯創新高了,談起這些外人看來枯燥的數據,他更是如數家珍。他曾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國家科委火炬中心工作的這段時間,是他人生中最有意思、最難忘的一段時光。他一輩子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投身火炬事業。
雖然已經離開崗位多年,但王瑞明仍然時刻關注著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他直言,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還存在一些發展的煩惱。
近期,我國與美國之間發生的貿易摩擦,深深牽動著這位老火炬人的心。
“我們一些高新技術產品,其核心技術為什么要依賴國外,為何不能靠自主研發?”王瑞明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持續創新能力方面還有待提高。而要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就必須認真地培養和用好高新技術人才,同時還要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在這其中,就必然地要涉及到資金利用的問題。目前,通過市場化運作,大量民營資本積極參與到高新技術產業建設當中,已經收到很好的效果。“下一步,國家還應該在資金支持方面繼續加大力度,因為資金仍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現階段發展最主要的問題?!?/p>
對于國家高新區的未來,王瑞明仍然充滿期待。他說,國家高新區不僅要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中心,還要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要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服務,要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強有力的支撐?!斑@在不遠的將來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我對它充滿信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