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手机看片久久国产免费,日本亲近相奷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張秀英:邂逅中關村 傳承試驗精神

來源: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作者: 崔彩鳳 發布時間: 2018-11-27


張秀英: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首批聘用人員,長期從事具有高新區特點的國際化工作。1989-2001年,先后擔任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外事辦首任副主任、主任;2002-2004年,任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數字園區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2004-2009年,任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委會綜合辦公室副主任;2009-2013年,任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委會副主任。



在采訪中,張秀英談到了幾個時間節點。1988年,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200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明確提出中關村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2014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CE)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提出了開放創新、互聯互通的發展戰略,并明確了“軟聯通”這一重要概念。

從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到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實現了質的跨越;而在互聯互通方面,中關村也早有先行實踐:2004年,中關村海淀園啟動互聯互通的iBridge工程,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

回望30年的發展歷程,從當初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經受住20年、30年后的歷史、時代的回檢,海淀園國際化的先行先試之路實屬不易。如今,“讓試驗區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試驗區”,這一當時的口號早已成為了一個最好的歷史見證。

中關村的成功實踐表明:改革是其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轉折與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雙重沖擊,啟動中國與世界接軌、融合與同步發展的進程。中關村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走在這一進程的前列。1987年12月,由中共中央調研室、國家科委、全國科協、中科院等組成的中央聯合調查組,對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進行調研,并向中央呈報《關于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報告認為,中關村“發展速度快,經濟效益好,不占用國家財政撥款,卻創造和積累了可觀的財富”;報告充分肯定了中關村企業“自籌經費、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四自原則”,并建議在中關村地區建立科學工業園(或新技術開發區),給予優惠扶持政策。1988年5月,國務院批準在中關村地區建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同年中央和北京市又出臺一批關于建立試驗區的優惠政策。現如今,“試驗區”“試驗田”等“試驗”字樣屢屢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顯然,“試驗”已成為我國政府在不同時間、區域、領域開展新事物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抓手和方法論。

1988年,張秀英成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簡稱“試驗區”)首批聘用人員,是投身中國第一家國家高新區建設的一名“老兵”。從試驗區成立之初,她就長期從事具有高新區特點的國際化工作。30年前,張秀英邂逅了一個以前少有人嘗試過的中國科技園區區域創新新領域,30年后,她自豪地說,30年來她和中關村共同成長,并為中關村建設交上了一份“稱職”的答卷:她率先提出了“試驗區第一個國際化‘串并聯’新型外事服務體制和海淀園第一個國際化互聯互通新型服務體制的發展模式”,并率先在國際科技園區同行中提出了《“互聯網+科技園區”之標配——聯網聯心聯世界》等多個先進的理念。在實踐中,上述模式和理念都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

她將整個青春獻給了中關村。面對成績,她卻說:“眾人拾柴火焰高,而我恰好就是拾柴隊伍中的一員,我很慶幸。”

今年5月,在中關村成立整整30年的當口,在中關村創業大街的一家眾創空間里,記者采訪了這位國家高新區建設的“老兵”張秀英。

結緣中關村當好企業的“娘家人”

1988年,張秀英從報紙上看到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招聘廣告,憑借自己的外語特長,她成功進入試驗區辦公室工作。而正是這一特長,為她后來所從事的外事工作打下了基礎。

試驗區創建的第一年,改革開放已經進入第十個年頭,外國企業紛紛在中國設廠,而中國企業走出海外,參與國際競爭的需求也日益高漲。

而在當時的中國,對于民營企業來講,走出國門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多企業就卡在了辦手續上。

當時,民辦企業申請出國,需經區、市層層上報審批,一般需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等手續辦完了,往往商機也貽誤了。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科委中國科技交流中心發揮政府職能,幫助企業辦理出國手續。原國家科委委員兼國際合作司司長吳貽康在回憶中寫到:1988年3月,國家科委中國科技交流中心先后分別與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的四通、信通、科海、京海、科里高、三環、北方、海華等8家主要高技術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企業的外事項目可直接上報國家科委審批,大大簡化了手續和時間。

“試驗區建立起來了,企業有了娘家,但是各項職能卻并沒有完善,面對世界經濟可能轉瞬即逝的商機,企業只能干著急。”談起當時企業出國難的問題,張秀英仍是記憶猶新:在很多次調研會中,一到企業匯報環節,就有企業代表直接站起來,直指企業出國手續辦理中的各項問題。

歸納起來說,要解決企業出國難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審批渠道和對接國家部委、北京市政府出臺的政策;其次才是簡化審批程序、服務方式等內容。

在試驗區辦公室第一任主任胡昭廣與北京市外事歸口管理部門協調下,試驗區終于獲得北京市支持試驗區先行先試的一個“特例”,建立和理順了試驗區與北京市外事辦、科委、經貿委3個外事歸口管理部門的渠道。

而后,在時任試驗區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主管外事部門領導趙鳳桐的指導下,試驗區向北京市、科技部等上級管理部門又主動爭取到試驗區同沿海經濟特區一樣享受異地委托辦理政審手續的政策。后來,還相繼爭取到了“一年內多次出國一次審批”等多項北京市惠企政策。

至此,試驗區將企業出國難等問題從體制機制上給解決了。1992-2004年,首先成立了試驗區國際化第一個新型外事服務機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外事辦公室,隨后,相繼創建了集因公出國任務申報、政審審批、護照、簽證、外事接待于一體的“串并聯”新型外事服務模式,它與傳統外事體制相比,縱向減少了4個部門,橫向減少4個部門,節省了2-3個月的時間,形成了減少政府行政審批事項、流程、環節、層級的新機制。

在張秀英看來,這一套工作做下來,一站式服務體系才算真正建立起來,試驗區才有了拍著胸脯辦事的底氣。她清楚地記得,1994年,試驗區一年共為企業辦理因公出國手續1000多人次,企業對于試驗區有了很高的認可度,使企業找到了真正可以依靠的“娘家人”。

破解問題提出國際化不只是“走出去”的觀點

回望那段歲月,張秀英坦言,試驗區的路并不好走,“‘試驗’二字就意味著我們沒有一個成型的路可以走。我們當時所面臨的困難就是不知道所面臨的困難是什么。”

上一個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了。簽證被拒、合作伙伴難找、市場難熟悉、文化難融入……一系列真正影響企業開展國際合作事項的實質性難題顯現出來。而此時,張秀英的工作也漸漸從被動解決問題,變為主動找問題來解決,當她發現簡單將企業的海外并購、建立境外生產基地等出國事項、海外經營等外延性與國際化戰略規劃、設計理念等內涵性相混淆時,她果斷提出自己的觀點:“高新區國際化不只是‘走出去’。”破解這個問題,對有效提升企業國際化認知能力和項目合作水平具有長遠意義。

同時,這個觀點又催生張秀英自己帶頭再做一個新“試驗”的想法,就是搭建一個國際合作交流平臺。正是這個想法,又為中關村海淀園帶來一個難得的歷史新機遇,特別是在當時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馬林推動的“數字園區”的帶動和影響下,她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總結成題為《在海淀園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已勢在必行》的報告。2003年7月,張秀英抓住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和火炬中心領導到園區調研的機會,將這一報告向前來調研的領導作了匯報。

在確認她提出的這一建議,確實是站在最迫切的企業需求基礎之上后,科技部國際合作司領導當即表示肯定,并立即著手啟動相關工作。

2004年,科技部火炬中心選定中關村海淀園為科技型企業“走出去”一站式服務試點單位。同年,中關村海淀園啟動了以“聯網聯心聯世界、通路通智通四方”為核心理念的iBridge(InformationBridge)互聯互通工程。從此建立了園區與全球創新資源互聯互通的新理念。“沒想到我們這個試驗,使我們迎頭趕上了互聯網時代的大機遇。”張秀英倍感欣慰,“它為我們又打開了一個新視角,為迎接未來一個潛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贏得了主動和時間。”

iBridge平臺融入了Web2.0資源整合理念,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先后于2005年和2007年獲得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興貿和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項目的支持;2008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橋水州立大學(BridgewaterStateCollege)教授MartinGrossman專門發表一篇論文,題目是《iBridge,一個新興的全球知識管理平臺》。

在這種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的理念下,中關村海淀園利用該平臺,協助企業參加國際交往、會展、媒體宣傳等活動。其中,中關村海淀園與鳳凰網聯袂打造《直通中國》合作項目,有近150期園區企業的節目在鳳凰衛視播出,同時也在iBridge網站播出,以園區、企業、媒體的合作方式,將園區企業帶向世界,并形成了海淀園面對新媒體合作、開放的新品牌形象。

同時,在北京市海淀區開創的首席外籍專家制度及與美國電子電器工程師學會合作、與Gartner合作培訓的工作中都充分運用互聯互通、資源整合的理念,取得明顯效果。

全球領導團隊(Globalleaderteam)研究表明,未來世界創新之都需在區域可持續創新能力,對各類創新人才的吸引、包容和領導能力,推動科技創新項目全球化合作能力,能夠極大調動創新人才、創新思維的政策體系等幾個維度進行綜合考量。而國際化發展只停留在國際化平臺“硬件”的水平上,顯然是不夠的。

談起“軟件”,張秀英還提到《海淀園專項發展資金——支持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國際化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辦法)》,這是中關村海淀園于2006年在當時全國53+1家國家高新區中率先出臺的一項政策,充分顯示了中關村海淀園從事國際化軟、硬環節一起抓的特征。該政策的試點期為3年,資金規模為每年500萬元。成功試行具有全球視野的創新政策,為園區贏得未來互聯網時代發展機遇奠定了重要基礎。

順應未來跨界互聯網思維發展之勢,中關村海淀園率先打造了國際化、全球化、互聯化跨界、融合一體化發展方式,又突破性提出了“互聯網+不只表現在技術層面”的觀點,并及時運用到實踐中,為“基于下一代互聯網技術,構建海淀園更好、更快、更節約的新型服務體系”積累一手經驗。這種前瞻性和專注性的思維方式,也為全人類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的方法和思維模式做出有益探索。

心懷敬畏只為交出一份“稱職”的答卷

在張秀英看來,就像老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醫生的職責是治病救人一樣,試驗區的職責就是先行先試。而這個認知是激勵她不斷自覺前行的動力。

那么,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先行先試?張秀英經常會反省,同時也懂得回檢。

在采訪中,張秀英談到了幾個時間節點。1988年,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200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明確提出中關村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2014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CE)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提出了開放創新、互聯互通的發展戰略,并明確了“軟聯通”這一重要概念。

從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到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實現了質的跨越;而在互聯互通方面,中關村也早有先行實踐:2004年,中關村海淀園啟動互聯互通的iBridge工程,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

對標上述兩次國家在不同時期提出的要求,不難看出,中關村海淀園國際化發展實踐都無一例外經受住了檢驗。從當初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經受住20年、30年后的歷史、時代的回檢,海淀園國際化的先行先試之路實屬不易。

如今,“讓試驗區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試驗區”,這一當時的口號早已成為了一個最好的歷史見證。

2007年,葡萄牙仕博創新管理咨詢公司(SPI)與中關村海淀園計劃落實一個對促進兩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具有深遠意義的國際化項目。適逢葡萄牙總理訪華,該項目被選中成為8個中方項目之一,簽字儀式被安排到了中葡兩國總理的經濟合作簽字儀式中,張秀英陪同時任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中關村海淀園綜合辦公室主任于軍,出席了這個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簽字儀式。

“這是我們的國際合作工作邁上新臺階,得到認可的一個重要說明。這是我們園區工作者莫大的榮譽和驕傲。”張秀英表示。

后來,法國議員來了、盧森堡部長來了、哈佛大學MBA班來了、思科公司負責人來了……越來越多國際人士和機構、院校、企業慕名來到中關村,來到海淀園,了解這里的創新做法和經驗,體驗這里與世界創新交織融匯的感受。一位來自葡萄牙商學院MBA班的學員說:“這里就像是一個全球創新的大課堂。”而張秀英也時常為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考察團“授課”。她笑言:“我雖然不是教師,但我卻辦起了一個全球面積最小的創新大課堂(150平方米),為海淀這個以教育、文化著稱的區域又添上了一個科技創新的新學科。”

在中關村工作的30年里,“用心做事”是張秀英的關鍵詞。用心傾聽企業需求、用心制定園區發展戰略、用心溝通外事工作、用心建設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她的努力引起國際創新組織和機構的注意。

2007年,一個全球婦女雜志機構到中關村海淀園考察,張秀英按照慣例參與接待。沒想到,隨后她竟然收到了該組織邀請她參與世界知名婦女的競選通知。剛開始,張秀英對此并沒有在意,但隨著對方一次又一次地發函邀請,她循著“試驗”的慣例報了名,最終她獲得了“全球杰出婦女獎。”

2008年,張秀英榮獲科技部“國家科技計劃(火炬計劃)實施20周年先進個人”獎;

2012年,張秀英被國際科技園區協會認定為“科技園區國際化管理專家”,同年又獲得世界科學、藝術、傳媒協會授予的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終身成就獎”;

2013年,張秀英被國際人物傳記中心授予“榮譽博士”稱號。

中關村的發展受到中外高度矚目。經常會有人問張秀英,世界上科技園區眾多、參與建設者無數,你們的成功秘訣是什么?優勢在哪里?

在張秀英看來,這首先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和她有幸能夠參與試驗區建設的機會,當然也是她作為一個北京海淀人的驕傲和自豪。

她總是說:“是中關村的事業成就了我,我只是為承載園區創新國際化而鋪就的一顆小小的鋪路石。”

其實,人生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去規劃。張秀英說,這一個個璀璨的獎項和閃耀的獎牌,把她從一個杰出人才層出不窮的優秀群體世界中發掘出來,使她這位曾經并沒有政府行政工作經歷和國際化閱歷、又處于試驗區新興領域的一線人員,深深感悟到了做一個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的驕傲和自信。

回首這一路走過來的歷程,張秀英說:“我從入職到現在,每一天的工作都全部落在了為這個事業努力的道路上,特別是在國家部委、北京市委辦局、海淀區委區政府、中關村及海淀園歷屆領導、同事的指導與陪伴下,在不斷銳意進取的企業家們的激勵中,更是在與國際科技創新界高端人才和媒體專業人士的交流與碰撞中成長。當然還有我的家人的呵護和支持,讓我沒有浪費時間,也沒有走偏路,這是讓我感到最自豪,更是最幸運的事情。”

紀念一個時代,紀念一批典型代表人物。張秀英被國際人物傳記中心評價為是具有那種探索、責任、傳承和榮耀品質的人,她用實際行動,為中國高新區在世界科技創新領域樹立了一個又一個品牌形象。

30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30年,在一個人的一生中,一寸光陰一寸金。在傳承“試驗”精神、聯通“雙創”未來的新時代,張秀英也得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滿足。

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13019302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二區甲18號 郵編:100045 聯系電話:010-88656100 傳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