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振軍:理學學士,哲學碩士、博士,政治學博士后,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韻網(WIIN)創始人,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第一篇企業孵化器領域博士論文的作者,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體辦公室副主任、北京市科委軟科學處處長、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北京創業聯合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長、火炬銀貝孵化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北京創業孵育協會創始秘書長、國際科學園協會(IASP)中國辦事處主任等職。美國百森學院(BabsonCollege)訪問學者,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企業孵化器專家,亞洲開發銀行咨詢顧問。
20多年前,博士在讀的顏振軍正在國家科委火炬辦高新區管理處實習,并在那里撰寫出了我國第一篇科技企業孵化器領域博士論文;20多年來,他先后在政府機構、大學、國際組織、企業孵化器、行業協會、研究院、企業等單位和機構任職。如今,伴隨著全球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作為行業智庫理論研究者與創新創業探索實踐者的他,又開始搭建全球智能孵化網絡。
“未來,期待行業從業者堅持以在孵企業為本,不忘初心,成人達己,通過幫助別人,讓別人成功,得到自己的成功。”顏振軍表示,“希望從業者可以感受到中國孵化器行業的美好未來,可以更堅定、更投入、更創新,也希望未來有更多人進入這個行業,做有意思、有意義、有功德的事。”
北京東三環,富力中心雙子座,大廈12樓。
當人們走進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前臺,而是左右兩個端莊大氣的書架,里面擺放著上千本國內外書籍。右轉走幾步,就到了韻網(WIIN)創始人、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顏振軍辦公室。
20多年前,博士在讀的顏振軍正在國家科委火炬辦高新區管理處實習,并在那里撰寫出了我國第一篇科技企業孵化器領域博士論文;20多年來,他先后在政府機構、大學、國際組織、企業孵化器、行業協會、研究院、企業等單位和機構任職。如今,伴隨著全球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作為行業智庫理論研究者與創新創業探索實踐者的他,又開始搭建全球智能孵化網絡。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國家高新區成立30周年,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31周年。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里,記者聆聽了這位創業孵化行業參與者、見證者和銘記者講述過去發生在他身邊的故事,分享創業孵化行業在他眼中的歷史、現狀與未來。
行業智庫理論研究者
1996年,顏振軍正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博士。就讀科技哲學專業科技社會學方向的他對高科技產業化的戰略和政策非常感興趣,尤其關注是什么樣的機構在促進高科技產業化。需要實習并撰寫博士畢業論文的他,主動給國家科委火炬辦打了一個電話。時任國家科委火炬辦高新區管理處處長的張超英接到電話后,非常爽快地允許他來實習,并為畢業論文收集資料。
“我在那里待了一年,看哪個方向更合適,就展開它去寫。那一年也參與了一些工作,包括給處里的同事打打下手以及參與一些接待工作。”顏振軍表示,“當時,國內關于高新區的研究,尤其是體制、管理問題的研究已經比較多。當時在高新區管理處工作的北大畢業生李志遠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高新區管理體制的。生產力促進中心當時也是不錯的選擇,跟創業服務中心不相上下。”
那時,火炬辦高新區管理處正前往全國各高新區和孵化器調研、指導,制訂發展戰略,出臺和實施多種措施。在他們的幫助下,顏振軍得到很多鍛煉機會,起草傳真、信函,翻譯資料,跟隨大家去重慶、西安、成都、山東等地調研。
實習期間,先后兩次接待魯斯坦·拉卡卡,讓顏振軍對孵化器有了更深的了解。通過和袁環、龔偉、高利軍、景俊海等前輩的接觸,顏振軍覺得孵化器的價值很大。“然后再看孵化器這個圈子,很有意思。機構都不太大,但他們的精氣神都很好,人都特別積極向上,人和人之間的交流都很充分,而且有一種很好的文化氛圍,有一種創業的心情和勁頭在里面。”顏振軍表示。
當時,我國對孵化器的研究還較少,成型的是董桂蘭、彭穎1992年翻譯出版的《企業孵化器——連結知識、技術與市場的橋梁》一書。“國內其他相關的出版物幾乎沒有,發表的文章也很少。這讓我覺得這方面的研究一定很有價值。”顏振軍表示,“1996-1997年,天津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組織翻譯魯斯坦·拉卡卡的著作——《經濟發展中的企業孵化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7)。我那時參與了一點點這個工作,校了一稿。天津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原主任袁環牽頭編輯了一本1987-1996年創業中心的經驗、模式的研究報告,但沒有發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
從文獻到大量翔實的一手資料,以及到高新區和孵化器做的一些調查、訪談和問卷,顏振軍最終完成了博士論文《中國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研究》。1997年6月10日,顏振軍站在了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答辯會現場。而在現場的,除了大學老師外,還有張超英處長。“這篇論文跟一般的哲學論文不是一個方向,是研究實際問題的東西。我的老師非常開明,支持我的選題并給予了悉心的指導,還特意邀請了超英處長來作為答辯委員。”顏振軍表示。
當時的博士論文答辯會現場,還來了幾位專程來助陣的朋友。他們不是顏振軍的師兄師弟師姐師妹,而是當時都在高新區管理處工作的李志遠、李楠林、羅暉。
今天,當人們在顯示2000年之后搜索結果的中國知網碩博士論文檢索欄目,主題背景下輸入“創業服務”4個字,會找到1134條結果;輸入“孵化器”3個字,會找到809條結果;輸入“創業孵化”4個字,會找到355條結果;輸入“眾創空間”4個字,會找到47條結果……自我國第一篇企業孵化器領域博士論文誕生以來,國內碩士生、博士生畢業論文對孵化器領域的關注已經漸成一股潮流。
實習結束后,顏振軍依然在關注與研究創業孵化行業發展,并從1998年開始組織編寫和發布北京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行業年度報告,這在孵化器行業中還是首創,并且是中英文版同發。他還先后書寫了《科技創新有形之手》《中國企業孵化器論》《高新技術與高新技術產業》《孵化與奮飛》等書,并在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30周年時,參與組織編寫了《中國創業孵化30年》一書。目前,作為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的他,同時在給山東、青海等地的孵化器做咨詢服務,幫助孵化器做設計、規劃、提升和國際化,并針對高端人員設計培訓課程。
20多年后的今天,顏振軍的另一個身份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從事創新戰略和創業研究的他目前帶著幾個讀碩士生和博士生,他們都對創業孵化很感興趣。此后的幾年,顏振軍需要指導他們作創業孵化方面的畢業論文了。
創新創業探索實踐者
伴隨著我國孵化器從“零”起步到形成獨具特色的“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孵化鏈條體系,從一舉躍為創業孵化大國到逐步邁向創業孵化強國,我國有關創業孵化領域的研究也不斷深入。
如今,我國涌現了以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等為代表的關注創業孵化的研究院和研究所,以國科火炬企業孵化器研究中心為代表的專業研究中心,以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創業研究中心、廈門大學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中心等為代表的大學研究機構,以優客工場、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等為代表的眾創空間、孵化器研究實體,以《中國孵化器》雜志、《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等為代表的行業媒體智庫,以及對創業孵化研究感興趣的管理者、從業者、專家和學者群體。
近年來,我國創業孵化領域正顯露這樣一批關注理論研究與創業實踐的從業者:如在國內首次對“創業服務業”提出初步定義的聶麗霞,如今是負責中關村創業大街運營管理的海置科創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撰寫《如何定義孵化器》《孵化未來》等書的梅晨斐,在孵化器行業從業多年,如今是小村資本合伙人、小村資本旗下Stories孵化器聯合創始人;著有《創業密碼》一書的李建軍,則是創客總部與創客共贏基金創始合伙人……
顏振軍正是我國創業孵化領域這批嶄露頭角的佼佼者之一。他特別喜歡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這個名字里“創業者中心”這幾個字。在撰寫的第一篇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領域博士論文中,他就建議在國家科委火炬辦增設“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管理處”。從寫完論文的1997年后,他就一直走在探索創新創業的路途上,從純粹的理論知識研究者走向創新創業的探索實踐者。
“博士論文答辯完之后,張超英處長說你到這個公司來吧。是什么公司呢?是由全國30多家孵化器聯合投資創立的北京火炬銀貝高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現在來看,這個公司服務于孵化器行業,非常有創新性,但是建得早了點,大概早了20年。因為那時候這個行業太小,全國幾十家孵化器都是國有,很多還是剛建,行業需求不大。”顏振軍表示,在火炬銀貝的工作經歷雖然只有短短一年,但對自己的影響很大。服務于孵化器行業的感覺和想法,從那時起就植根于他的腦海里。
1998年,顏振軍來到北京市科委,進入北京市最早成立的孵化器——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工作。“當時,北京市科委要做北京高科技企業孵化器網絡。我來到這里后,就負責這個網絡的運營,把北京12家孵化器連接起來做一些行業事,提供相互交流合作的平臺。”顏振軍介紹,“那時候挺有意思,我們在1998年上半年就創建了‘北京創業’網站。以創業為名字的網站,在當時是很早的。我們利用互聯網宣傳推廣孵化器、為創業者提供虛擬孵化服務。”
后來,顏振軍覺得這樣一個非正式的組織,對事情的推動還是有一些薄弱之處,就提出來應該建一個協會。1999年,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顏振軍開始籌備建立一個協會。成立協會至少要30家發起單位,而當時北京的孵化器才12家,為了找齊發起單位,顏振軍把目光從孵化器轉向了技術中介機構、投資機構和高校,逐個拜訪其負責人。半年多后,他終于游說到30家發起單位。2000年6月,我國第一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行業組織——北京創業孵育協會正式成立,顏振軍擔任秘書長兼法定代表人。
“孵育是孵化、培育的簡稱。這名字之后也沒人叫過,還是挺特殊的名字。我們當時請了孔德涌先生當協會理事長。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拿了5萬元的注冊資金,就把這事干起來了。”在2000年之后的幾年里,顏振軍的主要精力就是運營這個協會。同時,擔任北京市高技術創業中心副主任的他,也參與創業中心運轉。
北京創業孵育協會作為政府與行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使政府對孵化器的相關扶持政策得以深入貫徹落實,也起到行業自律、統籌協調發展的作用。這期間,他們也參與政策制定,從2000年開始實施的“38號文”,規定在北京地區的孵化器,自成立起三年內,以及其在孵企業在入駐三年內,所繳納稅收的地方分成部分的額度,財政予以全額補貼;而孔德涌理事長也帶領他們做了一套孵化器評價指標,每年評一次,績效最好的孵化器、成長性最好的孵化器、最佳在孵企業等;從2000年開始,北京創業孵育協會成立了足球俱樂部,每個周末舉辦活動,風雨無阻。他們還到大連、天津等地以球會友,開展與當地孵化器的聯誼。
2004年,組織上調動顏振軍,讓他先后擔任北京市科委軟科學處處長、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體辦公室副主任。期間有11年擔任公務員,但工作的領域都與科技創新相關。2015年,為了更好地開展對創業孵化行業的研究和推動,顏振軍離開公務員隊伍,前往北京師范大學任教,并擔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
如今,顏振軍在創業投資和孵化、科技立法、創新戰略與創新管理、高科技企業創辦與運營、園區和企業孵化器經營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厚經驗,并參與創辦經營過數家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其中,埃米空間(AMI)新材料孵化器是“建在實驗室的眾創空間”,與首科集團、中科院理化所就科技項目“前孵化&重孵化”模式的實踐和探索開展全面合作,推動新材料創新項目的產業化進程,幫助早期新材料項目突破從0到1的發展瓶頸,努力打造專業化新材料領域科技成果孵化平臺。
“這種小而美的孵化器專注早期,科技的細分領域,所以現在的幾個項目大多是院所里面的,經過實驗室驗證和初步產品化,未來會有很好的市場前景。”顏振軍表示,“目前,埃米空間(AMI)新材料孵化器服務的企業已經有幾十家,合作的企業更多,其中通過提供服務和資金并換取企業股權的在孵企業共有3家。”
在以往的3年里,顏振軍曾經擔任國際大學創新聯盟(IUIA)執行理事長,搭建起國際化大學創新創業資源的融合平臺。他還擔任過洪泰智造工場的首席戰略官,為智能制造領域的創業者提供孵化和投資服務。
發起全球智能孵化網絡
伴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孕育興起,各類創新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和配置,我國孵化器進一步加快“引進來、走出去”步伐,在全球范圍建立孵化基地和創新中心,與世界頂尖孵化器接軌,Plug&PlayTechCenter、500startups、YCombinator等硅谷著名孵化器相繼進入中國。
“從去年年底,我開始專注于創業孵化行業的事。中國已經有1萬家左右的孵化器,而且很多都是新生;全球孵化器已有這么多年的歷史,并有幾萬家孵化器,但是目前沒有人通過互聯網方式把他們聯結在一起。”顏振軍表示,“很多眾創空間、孵化器機構都急需國際孵化、技術服務、投資融資以及人力資源等資源與服務。如果有人做一些行業整合的事,就可以幫助孵化器提高能力,甚至使處于生死臨界點的孵化器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在他看來,孵化器也需要被孵化,也需要賦能。誰來給它們賦能?目前,從科技部火炬中心到各個省區市政府,包括一些地方行業協會都是賦能者。但是從現在看來,能整合國際資源,給中國孵化器賦能的機構還不多,而目前的市場和行業又特別需要。
他認為,幾十年來,全世界的孵化器,特別是中國的,一直在不斷地迭代。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體制的、技術的因素,構成孵化器存在和發展的供給側,這些因素決定孵化器能提供什么以及怎樣提供;一波一波的創業浪潮,對孵化器提出需求,決定孵化器應當提供什么、以什么形態提供。今天,在人工智能開始顯現威力、地球村越來越“小”、創新和創業活動越來越不受地理空間約束的時候,自然地,孵化器產業迎來了新時代,且名之為智能孵化時代。
“智能孵化”有什么特征呢?顏振軍說,一是利用新的技術手段。主要是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科學和技術,改變一對一、點對點的項目發現、評價、孵化模式。二是強調共享理念。極力在孵化器內部的創業者之間構建共享知識技術經驗的文化并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更多地與大公司、投資者等共享孵化服務資源以及創業項目資源,更重要的是孵化器與另外許多孵化器之間也共享各種資源。三是全球化。一個新項目、新技術、新模式,只有在全世界新,才是真的新。由于技術和產品創新越來越明顯的跨界特征,以及區域市場的差異,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環境之間的“接力孵化”在很大程度上變得必需。一個優秀的孵化器,需要在立足當地的基礎上,與其它地區的孵化器建立廣泛的鏈接。四是垂直孵化。在細分的產業或技術領域,建立全球性的生態系統。這種孵化,一定有行業龍頭企業的參與,在地域上是廣闊的,從技術源頭到市場終端都要覆蓋;在產業鏈條上是細長的,從研發到終端用戶都要囊括。
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去年年底,顏振軍開始籌備搭建全球智能孵化網絡,并自今年1月20日發起韻網(WIIN),構建立足中國實際、針對中國需求、依托中國力量、造福創業者并聯合孵化者的全球網絡。截至目前,已經有國內包括創業孵化機構、行業組織、投資人、大企業在內的超過100家機構成為韻網的發起單位,與國際科學園協會(IASP)、美國國家孵化器協會(INBIA)、歐盟創新孵化網絡(EBN進行溝通,和海外幾百家孵化器建立了聯系。
早在2000年,顏振軍曾擔任國際科學園協會(IASP)北京辦事處主任,并先后去英國參加3個星期的孵化器管理人員進修,赴柬埔寨講授企業孵化器的運作與管理方式;早在1999年,他曾提議,由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具體操辦,北京市科委在科博會期間舉辦企業孵化器國際論壇,并先后舉辦過4屆。而今,伴隨著全球創業孵化行業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他也在籌劃用互聯網方式構建新的全球智能孵化網絡。
新亮點、新做法、新舉措,也見證著全球“雙創”環境和我國創業孵化行業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我經常跟新入行的人說,你們現在很幸福,和當年龔偉、高利軍、景俊海那些前輩干這行的時候不一樣。”顏振軍表示,一是國內市場經營主體累計注冊量超過1億,全國每日新設企業約16000家,中國創業的活躍和市場,吸引全球技術機構、大公司、小公司、孵化器都愿意開放它們的資源和市場,主動進入中國進行連接、合作。二是創業孵化行業的基本理念、模式和認識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創業孵化行業提供的服務進一步完善,自身為創業者提供的培訓、投資、技術平臺、政府渠道等服務,以及自己不能提供的服務,可以跟周邊合作伙伴鏈接提供。三是創業孵化行業還沒有進入到定型的階段,眾創空間、創業大街、創業社區、創業小鎮等千變萬化的新進來者不斷呈現,多種體制模式和商業模式也各不相同。這里面也不免一些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但這很正常,這是它活躍的一個標志。四是中國創業文化逐漸深入人心,很多年輕人把創業作為第一選擇,孵化器、高新區在這方面做了非常大的貢獻。但與此同時,我國孵化器自身獲得融資的渠道不夠、行業研究信息系統還未建立、全球行業準則規范還有待制定。
“未來,期待行業從業者堅持以在孵企業為本,不忘初心,成人達己,通過幫助別人,讓別人成功,得到自己的成功。”顏振軍表示,“希望從業者可以感受到中國孵化器行業的美好未來,可以更堅定、更投入、更創新,也希望未來有更多人進入這個行業,做有意思、有意義、有功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