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祿:1982年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物理系;1985-1992年,在《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擔任編輯,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從事科學社會學、科技政策研究;1993年8月,創辦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并任所長。1993年以來,為中國民營企業尤其是高技術企業的高速成長提供了大量的戰略和管理研究服務,領域涉及發展戰略、技術創新、運營管理等方面,為新希望、聯想、方正及勁牌公司等中國的新興企業提供咨詢服務。
1988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實施旨在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指導性計劃——火炬計劃。經過30年的發展,火炬計劃探索出了一條采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道路,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
“越往遠看,火炬計劃越偉大。”近日,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火炬計劃是我國科技領域最符合改革方向、最體現市場化規律、最能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的國家指導性計劃。中關村作為火炬計劃的重要試驗場,如今已進入和美國硅谷并駕齊驅階段,前沿科技創新和原始創新正成為未來新經濟的著力點。
“火炬”引領未來創新
“火炬計劃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20年,高技術產業處在跟跑、學習階段,與別人共同創新。最近的10年則是原始創新引領發展,走的是創業引領創新的道路。”王德祿表示,如今,火炬計劃前20年的經驗正在“一帶一路”沿線進行推廣。而在中國本土,國家高新區已成為我國推動“雙創”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最主要戰略力量。
據王德祿介紹,目前,泰國、印度尼西亞、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上的眾多國家都在學習移植中國的火炬計劃。“從這一點可以說,火炬計劃具有全球意義,全球發展新經濟的意義,全球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中國出現了原創的產業和引領世界發展的一流企業。王德祿介紹說,目前全球排名前10的創新創業高地中,除了美國硅谷,其他都是中國的國家高新區。比如,中關村、深圳高新區、武漢東湖高新區、上海張江高新區等。“這些國家高新區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
“2015年國家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說是里程碑事件。”在王德祿看來,“雙創”實施以來,國家高新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獨角獸企業。此前發布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獨角獸企業共有164家。其中,125家獨角獸企業聚集在國家高新區,占比達76.2%。“這充分說明,國家高新區越來越重視未來研究,重視前沿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的創新。”
“目前,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68家,且大部分是近幾年新升級的國家高新區。”王德祿表示,目前一些新升級的國家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并不多,高新技術產業尚未達到一定的集聚水平。“但是,新升級的國家高新區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能吸引更多的資源配置,未來一定會出現更多的創新創業高地。”
對于國家高新區的未來發展,王德祿認為,“國家高新區的工作重點要放在抓增長點、尋新領域、找爆發點上。”要做好新動能培育,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發現和支持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推動產業發展邁向高端,促進園區開展高端鏈接,做出更多創造性的產業嘗試、業態嘗試、政策嘗試。
中關村30年創新發展路
“中關村作為火炬計劃的主要試驗場,經過30年的發展,目前可與美國硅谷并駕齊驅。”在王德祿看來,“如果說5年之前,中關村與美國硅谷相比缺點什么,那就是缺少偉大創業者,現在則一點也不缺。2017年,中關村擁有獨角獸企業達到70家,‘前沿科技’獨角獸企業持續引領著新業態的發展方向。”
“中關村30年的創新發展中,一區多園、中關村西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都是其關鍵變革的里程碑。”王德祿表示,中關村從核心區海淀到一區十園,再到如今的一區十六園,中關村一區多園模式成功解決了當時的發展矛盾和管理體制短板,也解決了發展空間問題。如今,一區多園也成為了眾多國家高新區的主要模式。
“在中關村發展過程中,中關村西區開發是一個里程牌事件。”在王德祿看來,盡管中關村西區僅占地0.5平方公里,但是原來的海淀鎮有各類區政府機關和大量居民,中關村西區的開發把原來的各類機構和住宅都遷移出海淀鎮,為高新技術產業留出發展空間,此舉意義重大。
據了解,作為中關村的科技商務中心區,中關村西區周邊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為代表的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時,中關村西區擁有國有大型企業總部、知名高新技術企業、金融服務機構、科技中介機構、高端人才服務機構等。高新技術企業和金融機構相對集中為中關村西區實現產業升級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要求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載體。“這掀開了中關村發展的新篇章。”王德祿說。
如今,中關村正在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先行先試作用,當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旗手、科技改革的試驗田、高精尖產業的策源地,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進軍。
創業是中國的希望
20世紀80年代,柳傳志、王文京、鄧中翰等一大批創業者在中關村開啟了創業歷程。
受知識分子“下海”創業大潮和火炬計劃的影響,1993年,王德祿也從中科院“下海”,創辦了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
“這輩子是和中關村分不開了。”王德祿坦言,自己在中關村工作,在中關村創業,現在的工作內容也與中關村密切相關。“可以說,我自己就是中關村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
近期,王德祿所著的《創業是中國的希望——我在中關村做新經濟咨詢》一書正式出版。此書被業界認為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關于新經濟和創新創業史的研究標本。該書勾畫了中關村的發展歷程及其的思考,描述了改革開放以來,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在中國經歷的新技術革命、知識經濟和社交化三次偉大的歷史變革中所作的推動產業升級、區域創新和企業變革的努力。“這也是我在中關村工作和創業近30年的體驗和收獲。”王德祿說。
正如聯想集團創始人、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在給《創業是中國的希望》書寫的序言中所稱:創業是中國的希望,似乎過于凝重,但要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就可見原委。
柳傳志介紹說,彼時,國際形勢風云劇變,中國也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關鍵時期。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為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也開啟了知識分子“下海”的時代浪潮。那時的“下海”,也就是今天的創業。給市場松綁,激發每一個人的活力,是中國取得如今成就的基礎。這也就是為何說“創業是中國的希望”的緣由。
“30年前,從‘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艱難起步;如今,這里有最好的創新創業生態,這里的創新創業服務也是最充分的。”王德祿告訴記者。
據了解,中關村服務創新創業,靠的不是簡單地集聚創新要素和主體,不是簡單地提供政策優惠,而是形成有利于“要素聚合、主體協同、文化融合、環境友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包括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優秀人才、創業投資、孵化服務、創新政策等六大要素,形成了由眾創空間、創新型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知識產權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構成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中關村優良的創新創業生態也孵化出了滴滴出行、小米、美團等一批呈現爆發式增長的獨角獸企業。此前發布的《2017年中關村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中關村共有70家獨角獸企業,占全國獨角獸企業數量的42.7%,“前沿科技”獨角獸企業引領全國新業態發展方向。
“可以說,中關村確立了中國在世界新經濟中的位置,確立了中國創新引領的方向,正日益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創業中心。”在王德祿看來,未來不僅是中關村,國家高新區都應肩負起引領中國新經濟發展方向的使命,并且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承擔起更重要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