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篳路藍縷,三十年春華秋實。
自1988年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設立,1991年獲國務院批準成為首批國家高新區,2009年更名為天津濱海高新區,2014年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7年獲批成為國家雙創示范基地……30年來,天津濱海高新區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工業總產值從31萬元增長到960億元;從僅有的36家企業的一條科貿街發展到如今聚集著13000家企業的創新活力之城;從30年前亦步亦趨地跟在發達國家后面蹣跚學步到充滿自信地向國外輸出高新技術產品;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簡單發展模式到獨具特色的產業創新生態。而立之年的天津濱海高新區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國家高新區建設30年。進入新時代,面對高質量發展、供給側改革、產業轉型升級等新的更高要求,面對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京津冀協同發展、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等歷史機遇,天津濱海高新區對照先進地區,聚焦自身短板,直面發展問題,找準努力方向,繼續以“闖雷區、踏荊棘”的勇氣,書寫新時代的“芳華”。
渤龍湖航拍
創新永遠在路上
雙創生態加速形成
30年,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僅是彈指一揮間,可對于天津濱海高新區而已卻是寫滿了滄桑與榮耀。回眸這30年流金歲月,華苑科技園的崛起、未來科技城的初露崢嶸、塘沽海洋科技園的蒸蒸日上、未來科技城拓展區的大開發大建設,見證了天津濱海高新區人自主創新奮發有為的榮光。可以說這是30年的成長史、30年的開放史、30年的探索史。
1988年,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設立。翌年,即成立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己任的天津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2000年5月31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與天津濱海高新區合作建設了天津火炬創業園。這是全國第一家火炬創業園,建立了6個投資主體多元化并各具特色的科技園(企業孵化器),包括:國際創業中心、華苑軟件園、海泰創業園、鑫茂民營科技園、南開大學科技園和華科科技園,其中既有綜合性孵化器,又有以華苑軟件出口基地為代表的專業型孵化器,另外還有留學生創業園這類面向特殊創業對象的孵化器。
“天津火炬創業園深刻把握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規律,創造性地提出了建立三級立體孵化體系。”天津濱海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即根據企業成長過程中所處的不同階段——種子期、成長期、成熟期,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一級孵化的重點是為科技水平高的初創企業提供專業的創業孵化;二級孵化的重點是為企業提供產業孵化服務和增值服務,促進特色產業基地創新能力的提升;三級孵化的重點是讓成熟企業做大做強,大大縮短了從研發、成果轉化到實現產業化的時間。
經過多年的發展,天津火炬創業園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即:政府、國企、民企的多元投資;初創、成長、擴展三期的孵化;物業、創業、創新的三層服務,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營造了創新創業的適宜環境,打造了從企業初創、成長到產業化發展階段的“接力式”創業環境,樹立了“服務企業、共同創業”的創新服務理念,不斷完善創業、創新服務體系,促進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健康快速成長。
尤其是國際創業中心,在2005年每萬平方米孵化面積所創造的產值、利潤和稅收、每萬平方米孵化面積的在孵企業項目立項數和專利持有量等六項指標中均位居全國第一位。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全國蓬勃發展,一大批眾創空間在天津濱海高新區加速落地。比如,旨在為廣大創客提供創新思維交流、產品研發推廣以及相應技術培訓的天津創客空間;依托凱立達創投咖啡打造的眾創空間已經成為天津多所高校的大學生創業就業實習基地,免費為大學生提供工商和稅務代理服務等。
2017年6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設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對外發布,天津濱海高新區榜上有名,正式獲批建設全國雙創示范基地。
截至今年8月底,天津濱海高新區擁有市級以上孵化器和眾創空間51家。此外,園區充分發揮科技金融服務中心、高企協等平臺的作用,成功舉辦“創新力量”全國創新創業大賽、雷克大會等活動,催生出一批充滿活力的中小微企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園區呈現蓬勃生機。
卡梅隆佩斯中國集團
不斷先行先試
創新創業活力迸發
科技型中小企業扶持計劃、小巨人企業成長計劃、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雛鷹計劃……一項項鼓勵科技創新、先行先試的企業培育政策,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挺起中國的脊梁:賽象科技公司研發出我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子午線輪胎制造設備,打破了國外壟斷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環股份的8英寸區熔單晶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球首款億級并發云服務器系統在天津濱海高新區企業曙光公司正式量產,曙光“星云”高性能計算機在全球超級計算機排行榜中進入前三甲……
近年來,天津濱海高新區借著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國雙創示范基地的重大機遇,大膽創新,不斷先行先試,推出了一系列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的政策措施。
為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知識產權保護難、人才招聘難、市場開拓難、政策兌現難等發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天津濱海高新區于2015年6月推出“創通票”。
“‘創通票’通過‘互聯網+政府服務’的模式,實現了科技創新從后補貼向前補貼的轉變,由‘錦上添花’轉變成‘雪中送炭’,并且在實施過程中轉變了政府職能,實現了全社會創新創業成本的降低,基本覆蓋了企業創新創業的每一個階段,實現了‘一張通票管創業’的新模式。”天津濱海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比如,天津濱海高新區企業天津通廣專用設備有限公司、天津朗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申領“創通票”的知識產權專利服務包、高企服務包,沒花一分錢,就獲得了服務機構高質量的服務,解決了企業在創新研發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據了解,截至2017年底,天津濱海高新區累計發放“創通票”超過7000張,為企業節省各類創新創業成本超過1億元。2018年6月,天津濱海高新區“創通票V2.0系統”上線。打開網絡,輸入網址,一個流程、系統、界面更加優化的創通票網絡系統平臺立即呈現在人們面前。
激活金融的“一池春水”,也一直是天津濱海高新區近年來創新孜孜以求的目標。2016年9月,作為首批投貸聯動試點地區之一,園區發布了《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支持投貸聯動試點的六條政策(試行)》,從信息平臺、鼓勵落戶、投資獎勵、風險分擔、信貸獎勵、企業貼息6個方面著力,針對銀行推進投貸聯動業務的難點和痛點,給予政策支持,切實降低科創企業融資門檻,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目前,園區已先后與天津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簽署投貸聯動合作協議,為科創企業提供持續資金支持。
發布“獨角獸”、“雛鷹計劃”企業培育計劃,則讓天津濱海高新區在新時代擁有源源不竭的新動能。
2016年8月,天津濱海高新區對外發布“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首批評出了2家獨角獸企業、9家潛在獨角獸企業、11家典型獨角獸種子企業,開展了“一企一策”專項支持。到2020年,園區計劃培育獨角獸企業不少于10家、潛在獨角獸企業不少于20家、納入獨角獸種子庫企業100家,為區域乃至天津市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2018年6月,天津濱海高新區制定出臺《天津高新區支持初創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實施方案(試行)》(初創企業“雛鷹計劃”)。
天津濱海高新區科技局局長王兵介紹說:“‘雛鷹計劃’是園區為鼓勵和支持具有創新能力的初創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而設立的培育計劃,旨在推動園區科技型企業健康快速發展,集聚形成產業創新優勢。我們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實施初創企業‘雛鷹計劃’,支持標準為給予每家企業一次性支持資金10萬元。”
天津濱海高新區企業紅色地標公司、道本科技、中屹新醫學公司等企業代表紛紛表示,“‘雛鷹計劃’對于我們這些初創型企業來說就像一場‘及時雨’,幫助我們減輕了企業的初創成本,我們非常高興。此次申報系統上線,又專門面向企業召開申報培訓會,操作非常便捷,特別感謝天津濱海高新區。”
天津高新區華苑科技園航拍
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讓企業家當家做主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的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天津濱海高新區正在進行著生動詮釋和全新實踐。
2017年11月23日,天津濱海高新區集中發布《天津高新區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若干措施(試行)》《天津高新區集聚英才若干措施(試行)》《天津高新區優化人才服務若干措施(試行)》,也被稱為民營經濟“天堂七條”、人才政策“黃金七條”和人才服務“便利七條”政策,努力將園區打造為企業家創業“高地”、成長“濕地”、心靈“港灣”,使園區成為創新創業通道便捷、成本低廉、服務高效的區域。
天津濱海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3個“七條”政策的出臺,充分借鑒了國內外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具有高新特色、天津亮點,是園區進入新時代、面對新任務,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支持民營經濟和人才發展上先行先試,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重要舉措。
其中,民營經濟“天堂七條”,牢牢把握民營企業發展的成長周期,聚焦民營企業發展的切膚之痛,在天津市率先提出民營企業投資“零門檻”、創辦“零收費”,率先提出民營企業工商注冊、政策兌現等各項事務“全代辦”,率先提出黨群組織設置在民營企業中的“全覆蓋”;設立2億元天津濱海高新區企業融資風險代償池,實施政策預兌現,以每家企業最高500萬元的標準支持包括獨角獸等在內的高成長性企業的發展和實體企業的發展,真正為民營企業松綁減負,使天津濱海高新區成為民營企業一馬平川、登堂入室的天堂。
人才政策“黃金七條”則聚焦天津濱海高新區的主導產業,聚焦對企業發展最具決定性的關鍵人才,設立人才專項資金和基金,每年設立10億元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引導社會資金成立100億元的人才服務專項基金,實施企業家、科學家、工匠和經紀人四大工程。建立單項獎勵最高1億元的激勵機制,打好“破、立、優”組合拳,形成縱向覆蓋從院士到企業家到經紀人的各個層次,橫向覆蓋從管理到研發到技能各個領域的政策體系,以企業為人才評價的主體,以人才為享受政策的主體,為人才在園區發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人才服務‘便利七條’中的很多做法都是天津首創、全國首創。”天津濱海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園區將在天津市率先成立人才服務專業機構,系統整合國家、天津市、濱海新區和天津濱海高新區的人才政策,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代辦服務;在全國首推人才政策資金代支付;設立全國首支“東山再起”專項基金,支持海內外創業失敗的企業家在園區再創業等,為每一個到園區創業的高端人才創造溫馨家園。
近年來,天津濱海高新區在體制機制上不斷創新,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區域創新創業活力迸發,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示范引領作用初步顯現。截至到2018年7月底,園區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突破千家,占該市的1/4;創新平臺加速建設,市級以上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5家;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140家,企業有效專利總數達22551件,人均知識產權數量走在全國前列。
國能新能源汽車
產業生態加速形成
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漆黑的夜晚,即使伸手不見五指,只要有一點星光,攝像頭就會自動捕捉圖像,拍出清晰的全彩色圖像。這是天津濱海高新區企業天地偉業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一款產品──超星光攝像機,它可以實現在0.0008LUX的黑暗環境中,拍攝出高清彩色畫面,取得了安防行業低照度技術重大突破,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20多年前,天地偉業的創始人兼董事長戴林開始涉足安防領域。當時,中國的安防廠商用的都是國外的產品。戴林說:“安防領域最終需要國有品牌和民族產品,這才是安防監控的出路。”于是,在一間舊平房里、一輛自行車,原本是天津大學老師的戴林開始了創業之路。
網絡矩陣、高清網絡攝像機、智能球機……一項項科研成果走向市場,一個個國外壟斷被打破,天地偉業的產品應用到了北京天安門、2008年北京奧運會鳥巢、巴西世界杯賽場等大型工程項目,并遠銷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戴林說:“安防市場的核心技術此前一直由國外品牌壟斷,但這幾年,在數字和智能領域,中國品牌實際上走到了世界前面。”
在天津濱海高新區,像天地偉業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比比皆是。“近年來,天津濱海高新區在轉型升級的進程中,不斷轉變產業發展思路,尋求高質量發展的最佳路徑。除了推動傳統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聚焦窄化是園區探索的又一路徑。”天津濱海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從早期的八大支柱產業到如今的五大產業鏈,園區勇于做“減法”、敢于大“瘦身”,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大健康和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潛心篤志、精耕細作,一大批“隱形冠軍”、獨角獸破土而出,并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17年,這些新興產業的產值占工業產值的比重達87.2%。“十三五”期間,預計將實現產值超過2000億元。
在位于天津濱海高新區的賽德美天津公司,由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單體電池全自動拆解生產線”即將投入使用,可以滿足京津冀地區對廢舊電池的回收處理需求。
“之所以選擇落戶天津濱海高新區,與這里良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分不開。”北京賽德美資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杰表示,園區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總體布局與他們公司的發展規劃不謀而合,讓他們看到了廣闊的資源和市場前景。
如今,天津濱海高新區正依托力神電池、中電十八所等新能源汽車核心配套企業,打造領跑全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吸引聚集國能新能源汽車、恒天新能源汽車、巴莫科技、天津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領軍企業,形成從整車制造、電池材料、動力電池到電機電控系統研發制造的完整產業鏈條。賽德美的加盟,無疑助力這一產業鏈條形成完美的閉環。
天津濱海高新區文創產業更是蓄勢待發。作為我國首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近年來,園區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匯聚了卡梅隆·佩斯中國集團、磁石云、歐劃影業等一批具有帶動性、示范性和原創性的科技文化企業1600家。2017年,園區文創產業占區域GDP的比重達6%左右,預計到2020年將達10%,建成超千億元的影視文化產業鏈。
智能科技產業則是天津濱海高新區積極布局的領域。人臉識別、水下智能機器人、視覺防火系統、無人機、新能源智能乘用車、全景多目智能攝像機、量子通信……園區智能科技產業正在迸發出勃勃生機。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目前,天津濱海高新區正在開展“深刻反思、提高站位、擔當作為、重振雄風”專題教育實踐活動,統一思想、振奮精神、凝心聚力,履行好肩負的職責使命。新時代,園區將肩負起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使命,進一步凝聚改革創新新動能、營造創新創業新生態,讓先進生產力在園區形成蓬勃態勢,把先行先試發揮到極致,加快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