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渭南高新區的渭南市創新創業中心
渭南,南依秦嶺、北傍渭河,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1988年,經陜西省政府批準,渭南高新區的前身——渭南經濟開發區正式成立。這是我國西部地區第一個經濟開發區。1992年又經陜西省政府批準設立渭南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2010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高新區。
30年來,渭南人以開疆拓土的勇氣,不斷“造夢、筑夢、追夢”,在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繪就了一幅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最美最新的圖畫。
進入新時代,渭南高新區吹響了“三次創業”的號角,劍指千億園區的目標,勾畫出打造國內一流創新型特色產業園區的新藍圖。
渭南高新區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與國家高新區同步成長
與改革同頻共振
渭南因地處渭河以南而得名,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除了母親河渭河的哺育,更是吸收了華山的靈氣。正是這樣優良的地理位置和生態條件造就了渭南過去的農業文明。
新中國成立以后,渭南一直以發展農業為主,是一塊未曾開發的“處女地”,后不斷發展,成為陜西省的農業大市。
隨著工業化的逐步推進,渭南需要改革,更需要加速工業化進程。但無工業基礎、技術儲備,渭南的工業化道路如何走?
轉機出現在1988年,當時國家希望發展煤化工行業,因渭南蘊含大量的煤礦資源,于是國內首個大型煤化工企業渭河化肥廠就在渭南這個“大農田”里開建了。
但如何加快推動渭河化肥廠做大做強?當時的渭南市委、市政府組建了渭南經濟開發區,專門服務渭河化肥廠,這成了我國西部地區第一個經濟開發區,也成了后來渭南高新區的前身,正式拉開了渭南高新區“一次創業”的序幕。
2002-2015年,西部大開發逐步向西推進,此時國家高新區開啟了“二次創業”的新征程,渭南高新區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二次創業”歷程,相繼引入金鉬股份、陜西北人、中聯重科等大中型國企。
在這個階段中,渭南高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邁入了快車道,主要經濟指標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翻了4番,并于2010年成功晉升為國家高新區。
從2016年開始,為提升創新發展動力,打造國內一流創新型特色產業園區,按照科技部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省市追趕超越要求,結合區情實際,渭南高新區自我加壓,啟動實施了‘三次創業’,明確提出,到2020年底建設千億園區的奮斗目標。
渭南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朱忠效表示,建設千億園區的奮斗目標是渭南高新區審時度勢,順應改革需求,因地制宜做出的決策,是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后提出的新目標。
如何實現?渭南高新區的決策者提出,將實行“封閉式管理、開放式運作”,堅持“特色、集群”的產業發展思路,通過規劃引領、產業帶動、科技支撐、創新驅動等舉措,加速產業聚集。
目前,這一發展思路已獲得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渭南高新區相繼獲批國家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全國3D打印產業培育示范基地、中國醫學3D打印技術創新發展基地、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陜西省3D打印技術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稱號,逐步形成了精細化工、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集群。
30年篳路藍縷,渭南高新區歷經幾代領導人的努力奮斗,始終不忘初心,圍繞著“高”和“新”做文章,不斷集聚高新技術企業,營造最佳的創新創業氛圍,深化服務意識,以“店小二”的角色為企業服務,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也探索出了在肥沃的西部“農田”里發展高新事業的新路子。
渭南高新區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從工業園區到產城融合的蝶變
經過多年的發展,渭河化肥廠已成為了今天的渭化集團,成為了現代煤化工和新一代煤氣化技術應用的先行者。
此外,亞洲最大的鉬化學產品加工出口基地——金鉬化學也在渭南高新區設立了分公司。目前,園區也建設了新型煤化工、鉬化工生產研發基地,形成了關天經濟區最大的精細化工產業集群。
同時,渭南高新區還引進了以中聯重科、北人印機、中信重工為龍頭,重點建設了土方工程機械、凹版印刷機械、特種機器人加工基地,形成了健全的裝備制造產業鏈條。
但隨著中國經濟逐步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渭南高新區也在思索如何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雖然以渭化集團為代表的精細化工產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為推動渭南市工業發展和渭南高新區起步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但我們還是決定在2025年前將渭河化工企業搬遷出主城區。”渭南高新區管委會主任薛清軍如是說。在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下,他們必須積極籌劃化工企業“退二進三”,并將積極發展3D打印和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
這是渭南高新區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陣痛”,也是對高質量發展的深刻領悟。
陜西北人印刷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
實際上,在過去幾年里,渭南高新區在轉型發展上正面臨絕佳的歷史機遇。
首先是在國家層面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渭南這個處于開放前沿的城市贏得了歷史機遇,為渭南轉型升級,向西開放發展提供了絕佳機會;國務院已正式批復《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重要節點的渭南,特別是地處西渭融合前沿位置的渭南高新區,城市建設必將迎來大發展大跨越的黃金戰略機遇。特別是渭南作為革命老區,面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實際,既有高質量發展、實現追趕超越的壓力,也有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其次是從陜西省市層面來看。陜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發展汽車產業,到2021年形成300萬輛整車產能規模的宏偉目標,渭南承擔了發展30萬輛的計劃任務,為渭南高新區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注入了強大動力。
從渭南高新區實際來看,今年是建區30周年,新的發展階段需要重新審視和定位高新區。
面對這些有利因素,渭南高新區自升級以后,就加快了新興產業的培育,重點培育發展了以3D打印、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描繪了一幅清晰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藍圖。
在渭南國家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內,記者見到了陜西聚高增材制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石長全。石長全稱,他們公司是利用西安交大的科研成果,致力于骨骼等生物制品方面的3D打印。“成品能有效替代鈦合金等材料,不僅能夠根據骨骼的不同形狀進行打印,而且價格還便宜。”石長全對3D打印在醫學上的應用前景充滿信心。
據了解,目前渭南3D打印產業培育基地已是國內建設最早的專業園區之一,并先后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鋼研院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72位新材料專家、43位3D打印專家常年服務園區;引進了西安交大盧秉恒院士團隊、西工大黃衛東教授團隊等7個國內頂級的3D打印團隊;建成了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增材制造國家創新中心渭南中心、陜西增材制造協同創新研究院、金屬粉末工程技術中心等一批國家級行業研究中心,孵化了陜西瑞特、陜西恒通、陜西智拓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
國家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中國醫學3D打印技術創新發展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陜西省3D打印產業示范基地、陜西省3D打印技術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等眾多牌子是國家對渭南高新區發展3D打印產業的最大認可。
除了在3D打印方面下功夫,近年來,渭南高新區正全力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這與陜西省明確將汽車產業作為重點打造的支柱產業之一的規劃一脈相承。
目前渭南高新區已規劃建設了4000畝新能源產業及應用示范基地,重點發展動力電池產業,鼓勵動力電池企業投入核心技術,提高產品研發能力,全力打造動力電池第五大產業集群,將渭南建成西部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同時,在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過程中,渭南高新區還集中優勢資源延伸拓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整合現有工程機械產業資源,完善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等領域重點,積極構建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制造的全產業鏈布局,千億新能源產業及應用示范航母已蓄勢待發。
目前,渭南高新區已推進實施了總投資150億元的沃特瑪年產10GWh動力電池項目,天臣年產12.4GWh鋰電池及pack項目,星美年產10GWh電池及pack項目,三大企業規劃總產能將達年產32.4GWh動力電池和17.8GWh派克,全部建成達產后產值超過800億元。
截至目前,渭南高新區已形成產能10.7GWh,其中:沃特瑪一期3GWh項目已經投產達效,二期項目5GWH生產線建設正在設備安裝;天臣一期二期4.4GWH已經投產達效,三期8GWH鋰離子動力電池智能生產線全面動工建設,2019年3月投料試產;星美一期3.3GWH建成投產,二期正在完善項目可研,年內將開工建設;特別是陜西帝亞純電動乘用車制造項目正在加快推進,2019年整車有望下線。
2017年,渭南高新區新能源產業已實現產值52.0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8.6%,已成為園區工業增長的強勁動力。
中信重工渭南基地的工人正在調試消防滅火機器人
此外,隨著國家高新區進入“三次創業”的深水期,渭南高新區的決策者認為,產城融合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據此,近年來渭南高新區科學規劃,全力推進產城一體化進程:依托良好的產業基礎,積極探索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借助比鄰西安市臨潼區零口鎮的優勢,打破行政區劃禁錮,在零口鎮西潼高速公路以北,零河兩岸共建“渭臨經濟協作區”;依托渭南高新區精細化工和裝備制造產業基礎,利用華州區瓜坡精細化工產業園區和充沛的產業發展空間,啟動建設渭南高新區東區產業園;借助富平、蒲城、臨渭交界區域充沛的土地資源,共同建設渭南高新區渭北產業園。
在城市配套方面,建成了渭南萬達廣場,使之成為陜西東部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商業中心;恒大、中海、富力等知名地產相繼落戶建設;西海公園濕地項目9553畝征地任務已經全面完成,項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渭清公園項目建設加快,已部分開放;紅星美凱龍家居生活廣場、紅星美凱龍·歐麗洛雅項目加快建設。
在環境建設方面,積極推進“森林高新”,順利實施敬賢公園、樂天大街、310國道、勝利大街等綠化項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6.48%。
一座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正在八百里秦川上悄然崛起。
創客們在發揮創意,進行思維碰撞
改革創新不動搖
創新生態日益優化
“改革需要勇氣,創新需要源泉。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主創新的高地,國家高新區歷經多年發展,努力踐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偉大論斷,并在我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充分發揮了標志性的引領示范作用。”渭南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一面旗幟,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最為主要的戰略力量,成為引領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先導。
“可以說,渭南高新區走過的和正在走的路正是國家高新區發展的縮影,是改革的生動實踐。”朱忠效對此非常肯定。渭南高新區能勇立潮頭,成為城市經濟的發動機、區域經濟增長極最重要的法寶就是堅持科技創新,這對于欠發達的渭南更是重中之重。
渭南高新區對科技創新的重視不斷付諸實踐,也結下了豐碩的果實。
數據顯示,2017年渭南高新區科技研發支出占GDP比重達到1.96%,申請發明專利84件,實現技術合同交易6770萬元,增長65.4%,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6家,引進先進技術成果10項。
在創新平臺上,3D打印培育基地獲批國家眾創空間和國家級服務型示范平臺,雙創中心榮獲陜西首屆金孵獎,11家小微企業孵化運營。2017年園區累計建成省級科技創新示范平臺8家,省市級平臺數量占渭南市的90%以上。
目前,渭南高新區已積極探索“政、產、學、研、用、金”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制定出臺了《渭南高新區科技創新創業政策》,加大對企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吸收再創新的支持力度,引導園區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
渭南市創新創業中心總經理馬定宇表示,他們正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功舉辦國際創客馬拉松、西交大“西遷新傳人”青年創客訓練營等活動,為此還獲批為陜西省青年創業孵化基地。“現入駐在孵企業79個,孵化企業11家。”
除此之外,創新創業離不開智力支持。為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渭南高新區突出人才優先發展,制定了人才特區建設規劃,推進省級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形成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工作機制。加強校地合作,持續開展柔性引才,與西安交大、長安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等知名院校加強合作,為高校專家學者轉化研究成果和企業培訓人才搭建廣闊平臺,培養造就一批西部一流、國內有影響的高層次人才。
目前,渭南高新區擁有高層次人才3331人。其中,博士108人,碩士1312人;國家級人才4名,省管人才9名,市管人才65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
數據是最有力的佐證。2017年,渭南高新區實現經營總收入504.65億元,同比增長24.6%;工業總產值完成422.85億元,同比增長11.87%;生產總值實現162.33億元,同比增長1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9.6億元,同比增長18.2%。財政總收入完成6.37億元。連續3年爭先進位。
對于未來,渭南高新區的目標是:著力建設國家創新型特色產業園區,加快“三次創業”步伐,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真抓實干,早日建成千億園區,努力在新常態下實現渭南高新區發展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