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獲悉,自獲批成為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一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多元化、特色化、專業化的創新創業制度體系,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拓展就業空間,為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提供重要支撐。
2017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設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包頭稀土高新區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這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惟一一個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
優化營商環境 迸發新動能
根據《實施意見》,作為國家級雙創基地首要條件,是具備良好的軟硬營商環境。
自2014年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包頭稀土高新區積極作為,截至目前已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育模式,累計擁有眾創空間14家,其中科技部備案眾創空間5家。
作為國家高新區,包頭稀土高新區不斷厚植創新文化。2017年9月15-21日,包頭稀土高新區承辦2017年內蒙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活動,開展了雙創成果展、雙創高峰論壇等七項活動。此外,通過舉辦中國包頭·稀土產業論壇、創新創業大賽、海外博士包頭行等活動,弘揚創業精神,包頭稀土高新區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
隨著創新創業氛圍的日益濃厚,包頭稀土高新區先后吸引了375名海歸人才前來創業,留學人員領辦、創辦企業366家,在孵企業164家,上市企業1家。累計引進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與中科院院士張洪杰及其創新研發團隊合作建立的“稀土硫化物及稀土光源”、上海交通大學包頭材料研究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趙連城及其創新研發團隊合作建立的“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等4家院士工作站,為未來園區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做足“稀土”文章 發展特色產業
轉變“挖土賣土”局面,做足“稀土”文章,讓包頭稀土高新區的國家級雙創基地的金字招牌含金量更足。
輕風拂動下翩然旋轉的白色扇葉,在內蒙古高原演繹出最具特色的能源神話。拓又達,一家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企業,把創新創造作為核心理念,其制造的高精尖科技產品在南極科考站、紫金山天文臺、世界園藝博覽會、中石化等重點項目中大放異彩。
這只是包頭稀土高新區孵化稀土高科技企業的一個縮影。
2015年,包頭稀土高新區探索推行“稀土產業+基地”模式。據了解,包頭稀土高新區利用稀土優勢,針對企業“建設成本高、不敢創業”問題,按照企業“拎包入住”模式,投資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打通人才引進、項目孵化、資金扶持、人才服務等各個關鍵環節,構建起低投入、低風險的“創業鏈”。截至目前,已建設完成8萬平方米廠房及3萬平方米綜合服務中心,形成了綜合配套服務平臺、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科技研發基地、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和高科技項目產業化基地的產業發展格局。截至目前,入駐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發展前景廣闊的項目企業已達32家。
在“永磁”上做足文章成為包頭稀土高新區的又一大特色。包頭稀土高新區稀土新材料產業基地引入磁材后加工企業40家,降低磁體電鍍成本40%,有效促進了釹鐵硼毛坯向終端應用產品轉變,釹鐵硼毛坯就地加工轉化率從“零”一步提高到80%,成為全國重要的稀土磁材生產及深加工產品基地。據了解,目前包頭稀土高新區已形成了永磁、儲氫、催化、拋光、合金等五條產業鏈,鐠釹轉化率由20%提高到75%,鑭鈰轉化率由30%提高到60%。
建立“五項機制” 促進成果轉化
《實施意見》明確,支持建設“雙創”支撐平臺,雙創示范基地可根據創業孵化基地入駐實體數量和孵化效果,給予一定獎補。
對此,包頭稀土高新區積極行動:投資建設的“上海交通大學包頭新材料產業園”占地50畝,包含6棟標準廠房、1棟綜合辦公樓;“中科院2號產業基地”占地120畝,廠房建筑面積3萬余平方米,辦公區域、生活區域建筑面積共計1.3萬平方米。
同時,建立了兩大院所“雙向征集反饋、院企雙向對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跟蹤服務、基地承接項目”五項工作機制,推動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和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為包頭稀土高新區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院企對接有效的解決了產學研結合“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極大地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高效的促進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利用,實現了31個項目的落地轉化。
面向未來,包頭稀土高新區將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證照分離”改革,支持新興業態發展,完善人才激勵政策,加快發展創業投融資等方面加強工作力度,為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提供可資借鑒的方案。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05034026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27號院 郵編:100036 聯系電話:010-68209024 傳真:010-682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