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主題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第四場集體采訪,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秀杰,浪潮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陜西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盧建軍,南昌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江風益等五位十九大代表回答記者提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有些地方還是突破性的,甚至是顛覆性的。中國的科技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王志剛代表在集體采訪中列舉了FAST、量子衛星、載人航天、大飛機等多個重大科技成果,并表示下一步要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建立現代化的經濟體系靠什么?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長期地、一以貫之地以科技創新支撐我們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而現代化經濟體系實際上就是我們走向現代化國家必須邁過的關口和我們下一步的戰略目標。”
如何推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誰來驅動創新?就是靠深化改革驅動創新。所以整個科技工作是圍繞著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兩個方面來展開的。”王志剛代表表示,“在深化改革方面,我們主要圍繞著激發人的積極性開展工作。因為一切創新活動都是科技人員完成的,科技人員有沒有好的環境、有沒有好的激勵政策,是我們工作的著力點。”
按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時間表,只有不到3年的時間,科研人員對當前的創新環境是否滿意?有何建議?代表們現場回應了這個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有一系列重大政策落地,我們深切感受到,趕上了好時代,有很好的環境可以放飛自己的智慧和思想,為實現創新型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王秀杰代表說,這幾年我國在項目申請、經費預算、項目經費執行、項目執行匯報等環節都有了簡化和改進。“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特別提出要打破部門利益的藩籬。我想,未來會有更好的政策促進科學家從科研目的出發協同創新,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做出更多科技方面的貢獻。”
“我國正在形成良好的、適合科技創新的環境。”盧建軍代表說,作為地方科技工作者,他在為陜西27.6萬科技人員的工作服務中感到,激發人才的原動力,推動知識價值導向分配機制的落實,需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科技創新是產業的“供給側”,同時也是創新政策的“需求側”。“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才能真正加快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的轉化。”
“以企業為中心,市場為導向,產學研進行深度融合,在3年內可望做到。”江風益代表對未來表示樂觀。他率領的團隊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其研發的硅襯底黃光LED芯片電光轉換功率效率遠高于國外最高水平,使我國LED技術處于“局部領跑”地位。“這幾年LED技術和產業發展快,主要得益于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定了相關戰略和政策。”
王恩東代表在回答記者提問后順便提出建議:“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國家制定科技政策時要進一步注重對企業意愿的吸納。”
“到2020年我們進入創新型國家,時間很緊迫。作為科技管理部門,我們也確實感到壓力很大。”王志剛代表說,科技部還將繼續推進各項改革舉措,為科技人員、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營造更好的環境,使大家在創新中得到價值提升,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