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中心”全名叫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到過國家高新區或孵化器的人都會看到鮮明的“火炬”圖標和標志,以致人們找不到高新區的時候,只要看到火炬標志就踏實了。
火炬中心名聲在外,可在科學技術部內也僅僅是一個局級事業單位,一群人整天忙進忙出,并未顯得有多少特殊之處。但8月22日這天很不同,李克強總理專門考察了“火炬中心”,不僅看的仔細,聽的認真,而且高贊揚,充分肯定。據中國政府網發布的信息,總理說:從30年前你們推動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誕生,到著力扶持眾創空間,再到今天優化創新生態環境,中國創業孵化可謂“三十而立”。希望你們讓創新“火炬”薪火相傳、鋪天蓋地,更好普惠大眾普惠社會。
總理盯上的“火炬中心”,真的如此不凡嗎?這是當然的。
其一,它是中國高技術產業開發的肇始者。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國經濟剛剛摸索出以勞動力、資本和資源等作為財富創造源泉的要素驅動模式,時任國家科委主任宋健以及后來被稱為“火炬司令”的李緒鄂等人,已經敏銳地注意到世界發達經濟體已經向以技術為主的創新驅動轉型。說干就干,以高技術產業開發為己任的“火炬中心”就這樣誕生了,并迅速在全面鋪開來。可以這樣說,沒有“火炬中心”,中國今天的高新技術產業,充其量就象喜馬拉雅山南麓那個經濟體那樣。
其二,它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示范園區的第一策動者、建設者。我們知道美國有硅谷,日本有筑波,中國則有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光谷等。據2016年底統計,中國大陸已有國家級高新區157家(包括蘇州工業園)。這種通過空間集約,實現創新要素集聚,達成創新行為規模化發生的創新模式,雖然發端于美國,但真正發揚光大則在于中國。“火炬中心”之于國家高新區的作用,一是充分了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好的經驗快速推廣,共性問題集中解決;二是破解了科技與經濟長期“兩張皮”的難題,創新要素之間消弭了相斥,促進了相融。
其三,它是新企業、新產業的總孵化者。“火炬中心”主導、引導和督導全國各地創建了大量孵化器、加速器,利用火炬計劃項目、創新基金項目為初創企業和成長期企業救助、助力,三十年苦心孤詣,終于為中國育出10多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有些企業已經進入世界競爭力500強,為中國在信息領域、材料領域、生物領域、智能制造領域等創造了多個“一席之地”。
“火炬中心”還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大事跡。如由火炬人牽頭設立的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創新集群、創新基地、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技金融、“雙創”基地等。
一個有著如此豐富創新故事和創新成就的事業單位,總理又怎會在國家創新驅動大戰略中忽視得了呢?